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新闻8点见丨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连续第22年聚焦“三农”
新京报 编辑 魏玥
2025-02-23 19:52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连续第二十二年聚焦“三农”议题。


2月20日,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高标准农田,农民驾驶植保机械对进入返青期的小麦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图/新华社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文件指出,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内容是什么、最新提法有哪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举措是什么,25句话速读关键“知识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三农”领域如何在关键之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如何在收官之年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共分为六个章节,总体来看,六大章节可总结为“两个确保”、“三项提升”和“一个推动”: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从内容上看,文件中的“新词汇”不算多,但细节更多,内容特别具体,体现了更强的操作性。阅读全文>>>


2月18日,在四川省达州市高新区金垭镇龙坪村,农民驾驶农机翻耕土地。图/新华社


与“十四五”时期的过去4份中央一号文件不同,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文件首次没有明确提出具体产粮目标。此前连续4年,“1.3万亿斤”的产粮目标都直接进入了文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文件没有对今年的粮食产量提出任务要求。站上1.4万亿斤台阶后,新的起点,有新的任务。文件明确要求“确保粮食稳产丰产”,要满足这八个字,背后的工作仍然繁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推进水肥一体化,促进大面积增产、加力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阅读全文>>>


去年年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评选推出2024年度十大反腐热词,“对村巡察”位列其中。随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发布,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对村巡察”这一年度反腐热词,也首次出现在了中央一号文件之中。同时,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连续三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措辞则分别是整治、专项整治与今年的“持续深化整治”。“对村巡察”工作是首次亮相中央一号文件,但这项工作在去年就已全面开展。记者注意到,2024年1月,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就推进对村巡察作出明确部署。2024年2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首次把村(社区)党组织纳入县级党委巡察范围,11月20日,对村巡察工作推进座谈会在京召开。之所以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要求“扎实开展”对村巡察,是因为这件工作尚未全面完成,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阅读全文>>>


近五年来,“减负”一直是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基层工作的关键词之一。虽然表述各有不同,但农村基层工作的负担重不重、工作是否有效,正持续得到中央一号文件的关注与指导。到了今年,“为基层减负”的相关内容,更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单独列项着重提出。文件直接在第二十一条中以“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突出标题,加以系统阐述,指明了治理思路,提出了治理方法,列举了治理事项。尤其是要求清理整合面向基层的政务应用程序,持续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阅读全文>>>



根据预报,明天至2月底,北京气温将一路回升,京城迎春花、红梅花已悄然绽放,今日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发布2025年第一波迎春赏花预报。


2月16日,紫竹院公园行宫,市民拍摄盛开的蜡梅。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今天受高空西北气流控制,京城大气扩散条件良好,天空一片晴朗,升温的步伐还算平稳,预计最高气温在5℃上下。但白天北风明显,阵风在5、6级,西部山区局地阵风可达7级以上,多区处于大风蓝色预警中。北京市气象台预计,明天至2月底,北京的天气将以晴到多云为主,气温一路回升,白天最高气温将从9℃一路飙升至14℃左右,夜间的最低气温也会在本月底升至冰点以上,达到3℃左右。


由于今冬以来,北京气温总体比去年同期偏高,日照偏多,有助于植物生长,冬末春初的迎春花、红梅花等开放时间比去年提前1-2周。预报显示,2月20日至2月25日为城区迎春花初放期;远郊区为2月底。最佳观赏期为3月上旬至3月底,各大公园、街头路边都可看到盛放的迎春花。红梅花的初放期为2月18日左右至2月25日,最佳观赏期在2月底至3月中旬。明城墙遗址公园、玉渊潭公园、中山公园等都可观赏。腊梅的观赏末期在2月下旬,卧佛寺、颐和园、明城墙遗址公园、玉渊潭公园、中山公园等可观赏。进入3月后,山桃、早玉兰将陆续登场。阅读全文>>>




近期,不少在AI工具上求医问药的帖子火了,DeepSeek化身“老中医”开药方,AI能看病但也别迷信。


图/IC photo


有人认为,AI要替代医生,砸医生的饭碗了。必须承认,AI工具在医疗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协助作用。AI可以瞬间解析数万份病例特征,捕捉人类难以察觉的细节,进而高效地协助医生诊疗。在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诊疗场景,AI展现出的稳定性与一致性,被很多医学专家所看好。但也要看到,数据质量决定算法的精确度,尤其当AI获得的数据本身不够真实或带有偏见时,就会导致算法偏见,让患者掉进算法陷阱当中。


更重要的是,AI无法像真医生那样体察情感,对患者给予鼓励和安慰,而这恰恰是医学这门人文科学最为宝贵之处。在中医层面,更要避免AI喧宾夺主。患者的一句话,真正的老中医可以作出多种解读,并经由望闻问切等诊疗过程之后,给出更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案。AI在中医领域的应用,更要保持谨慎与谦虚。


一些地方在鼓励医疗系统引进AI工具的同时,也需清晰划定红线。多地医院在引进AI工具时,也都明确将其定位为医疗辅助工具,一些地方还禁止AI用于首诊、危重病人处置及侵入性治疗决策等。将AI工具当成“老中医”也提醒,尤需警惕AI成为假医生“提升水平”和掩盖身份的工具,要对AI可能在网上被滥用等问题提前做好防范。医疗领域正确运用AI,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在AI浪潮席卷全球并深度影响各行各业的背景下,患者也要破除对AI技术的迷思,建立对AI工具的理性认知。只有各方都能正确看待和使用AI工具,才能确保其合理运用于医疗,真正造福患者。阅读全文>>>




《力克行业难题,他将茅台酒年产量提高30%-50%!》这篇山东科技大学的自宣文章没有“活”过24小时,删除文章是应对舆论,而这一科研成果是否涉嫌夸大,是严肃的学术问题。


山东科技大学校园风光。图/山东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


官宣推文没有活过24小时,被部分网友嘲讽“见光死”。然而,舆论的归舆论,学术的归学术。该校学术委员会应该联合合作企业,启动对该研究项目的调查,以确认所取得科研成果的真实价值,以此反对学术浮夸之风,强化学术规范意识。如果是校方在宣传成果时,为取得“轰动效应”,编造了这些数据,那就要追究校方宣传部门的责任。如果是研究团队向校方提供了对成果价值的描述,被校方直接采用,那主要责任在研究团队。


在引发质疑后,必须搞清楚这些数据是从哪里来的,而不能将宣传稿删了就了了。尤其是,如果是研究团队提供的成果介绍,严格说来,这已涉嫌学术不端。夸大研究成果,是严重的学术弄虚作假。在学术界里,不排除有的科研人员,通过“夸大”“包装”成果来骗取科研经费、成果奖项,如把成果吹嘘为“世界首创”,宣称创造了多少产值等。


茅台方面有关人员所说的“将私下协调更改”,恐怕也不合适。这不是“私事”,不能“私下解决”。鉴于此项研究直接关系茅台的生产效率与产值,作为上市公司,茅台方面有必要就这项成果的实际价值进行鉴定,并向公众说明。大学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经济与企业发展,值得鼓励,但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避免功利与浮躁。期待校方与合作企业重视这一“舆情事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评价这一研究成果的真实价值,并根据调查的情况作出公开处理。阅读全文>>>


编辑 魏玥 设计 朱静晖 校对 张彦君

相关推荐
新闻8点见丨中央一号文件最新问答来了;俄乌冲突三周年,和平还有多远
时事
权威发布|我市召开“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
新京号
头条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发布!释放五大信号→
新京号
一周碳要闻:机动车排放国七标准加速制定(碳报第136期)
财经
新闻8点见丨聚焦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工作任务划重点
时事
书籍如何不断重塑?
文化
新机构落地、医联体建立、两赛事开赛…雄安又有新消息!
新京号
看雄安,铺展现代化城市新画卷!
新京号
在雄安,看新景!白洋淀畔有新城→
新京号
新闻8点见丨超强台风格美或于周末影响京津冀;哈里斯猛批特朗普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