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帝国间的世界:古代中东的艺术与身份
文明杂志
2025-02-19 10:42
进入文明杂志阅读更多内容

 

供图、支持/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编译/张薇

 

引言:

 

多 样 性 的 根 源

 

01

 

中东是一个“上帝在此有99个名字”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地理空间,更是文明的起源地和东西交汇之处。约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200年之间,对于中东地区的领土和贸易网络的激烈争夺,在西部的罗马帝国和东部的帕提亚帝国之间展开。

 

通过熏香之路和丝绸之路,这片区域连接起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纳巴泰、犹太、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广阔地带,成为当时的全球贸易中心。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盛产的乳香和没药被整个古代世界使用,从那里开始,骆驼商队穿过沙漠来到纳巴泰王国,从这里或者向西通过犹太、腓尼基等沿海地区,到达地中海北部和东部;或者穿过叙利亚沙漠的绿洲城市巴尔米拉,继续沿着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把货物运送到波斯湾,然后在那里加入通往印度的海上贸易路线。

 

 

罗马:

 

为强人桂冠加添功绩

 

02

 

罗马从台伯河口的七座岩石上,发展到公元前1世纪时,进入了由共和转向帝制的关键历史时期。共和体制下的罗马,由贵族们组成元老院对内共同执政,对外扩张国土,逐渐占领意大利半岛全境,又三次击败迦太基,取得西西里、撒丁利亚和科西嘉三岛,以及西班牙、北非沿岸诸国,实现了在地中海西部的称雄,意欲进军东方。

 

实际上,罗马强人的桂冠需要不断添加功绩。公元前64年,罗马前三头中的庞培终结了塞琉古帝国、吞并了叙利亚,从此,叙利亚扮演着“罗马帝国东大门”的角色。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称帝,获得“奥古斯都”的头衔,罗马历史进入了帝国时代,并着力开始建造罗马城,从王宫向山谷下眺望,是一片富丽堂皇的大理石建筑物:一座元老院会议厅、一座神庙、一个大理石讲台、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广场——凯撒广场和奥古斯都广场。公元1世纪,浴场、拱门、剧院、竞技场雨后春笋般兴起,从东西南北四面八方而来的交通道路,集中在罗马的中心地带。

 

帕提亚:

 

成 就 与 伏 笔

 

03

 

帕提亚帝国是一个控制着“伊朗和中亚大部分地区”的陆地帝国,中国古代史书称其为“安息”。帕提亚人原为黑海以北乌克兰地区的塞西亚民族,即西古提民族中名叫Turanian的一支,公元前3世纪时逐渐迁移到里海东南,占领今伊朗的东北部。塞琉古帝国统治后期,帕提亚发展为一个新的独立帝国,维持了五百年之久,版图最大时从幼发拉底河到印度河,势力足与罗马帝国抗衡。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第二次派遣张骞拜访帕提亚国王米特里达梯二世,虽然没能签订军事同盟对抗匈奴,但却建立了贸易关系。通过向过境的欧亚商旅抽税,帕提亚帝国收获了大量的财富,为维护两国之间的互通往来,他们以奇特的动物作礼物送给汉朝宫廷。

 

 

公元前53年,卡莱战役中,罗马前三头之一的克拉苏出兵帕提亚,帕提亚将军苏雷纳利用骆驼运载弓箭以配合轻骑兵作战,最后几乎生擒克拉苏,罗马方面惨遭失败。公元前36年,罗马后三头中的安东尼出征帕提亚,也遭到失败。遗憾的是,庆功酒还未清醒之际,苏雷纳将军就被国王设计杀害了。卡莱战役在成就帕提亚强国地位的同时,也为它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屋大维当政后,以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外交手段使帕提亚归还了从克拉苏和安东尼手中夺得的罗马军旗、战利品和健在的罗马俘虏。公元226年,帕提亚帝国灭亡,但不是亡于罗马手下,而是落在本国境内的一个新波斯突袭团手上。

 

佩特拉:

 

岩石深处的商业与自我

 

04

 

佩特拉(Petra)一词的希腊文含义是“岩石”。它是古代纳巴泰人建造的城市,位于今约旦首都安曼以南约250公里处,红海与死海之间的中心点。境内的君王大道是古代近东地区一条非常重要的贸易通道,从埃及出发,穿越西奈半岛,经过约旦南部的亚喀巴,向北往外约旦和大马士革,直到幼发拉底河。不但是重要的贸易通道,也是近东朝圣者的主要交通路线。

 

起初,纳巴泰人只是以骆驼为工具,把货物从佩特拉运送到地中海沿岸的迦萨、亚历山大等城市;后来,随着贸易扩展到更远的印度、罗马,纳巴泰人收获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日益受到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并将其投射到佩特拉古城的建造中:从生活方式到建筑风格,佩特拉都堪称古代世界最为非凡的地方之一,犹如今天的纽约。

 

 

佩特拉古城几乎全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周围悬崖峭壁环绕,入口处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狭窄通道,名为“蛇道”。蛇道尽头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广场正中是凿在陡岩上的卡兹尼神殿,另有一座能容纳2000多人的罗马式露天剧场,其中舞台和观众席都是从岩石中凿刻出来的,此外还有大量的住宅、浴室、墓窟。除公共建设外,考古学家还在佩特拉的豪宅区别墅内发现了精美的庞贝式壁画,以及大量的本地及外来精致用具。

 

公元106年,纳巴泰王国被罗马帝国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3世纪时,由于波斯萨珊王朝(224年-651年)的兴起和红海海上贸易的兴盛,佩特拉日渐衰落;7世纪,阿拉伯军队兴起时,废弃成为空城。1812年,瑞士探险家伯哈特说服几位贝都因人当向导,找到了佩特拉。自此以后,这座古城才再次为人们所知晓。

 

犹太:

 

王 与 王 的 战 争

 

05

 

犹太(Judaea),是犹大的希腊文称呼。公元前40年,罗马占领了这一地区,犹太在政治上沦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公元前37年,以土买人希律被封为犹太王,代表罗马政府统治犹太人——从此,希律家族统治耶路撒冷长达一个多世纪,现今耶路撒冷的圣殿山和西墙基本上就是在这个家族统治期间建造的。

 

希律·亚基帕二世时,罗马皇帝尼禄将加利利、叙利亚和黎巴嫩疆域内更多的领土赐给亚基帕二世,为表示感激,亚基帕将当时的首都凯撒利亚·腓立比改名为尼禄尼亚斯,并将同尼禄的友好关系以“菲洛-凯撒”的方式刻在他的钱币上广为宣扬。

 

 

公元66年,犹太人叛变,罗马派军镇压。公元70年,罗马将军提多攻占耶路撒冷,因传说圣殿下面有黄金,彻底摧毁了圣殿。退守的犹太人在死海附近的马萨达继续抵抗,直至公元73年,在抵抗无望的情况下,剩余的900人拒绝投降,以死殉国。兵败后,犹太人被赶出他们的“应许之地”,流落世界各地,这片土地也被罗马人改称巴勒斯坦。

 

腓尼基:

 

紫色染布与海上舰队

 

06

 

腓尼基(Phoenician)是地中海东岸一片狭长的沿海地区,长约240公里,沿海平原宽度在5至15公里之间,基本上位于今天的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东面的黎巴嫩山脉是其天然边界,盛产贵重的香柏树和松木。强盛时期,腓尼基的殖民地遍布地中海各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非的迦太基。

 

腓尼基人原是大洪水之后、迦南的长子西顿的后代,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西顿人和迦南人所指代的含义是一样的。后来希腊人在与西顿人进行贸易交换的过程中,由于交换的主要商品是紫色布匹,而紫红色在希腊语中称为Phoenix,所以逐渐改用腓尼基人(Phoenicia)称呼他们。

 

腓尼基人以航海闻名于古代中东世界,腓尼基人的船队很早就操控了地中海的大部分商品贸易,公元前11世纪,所罗门雇用腓尼基人跟他的船队一起前往他施(今西班牙);公元前7世纪,腓尼基人的船只从他施带回银、铁、锡、铅。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国王居鲁士大帝征服了腓尼基,将其分为西顿、推罗、阿瓦德和迦巴勒四个区域;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包括腓尼基、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塞浦路斯在内的地区被一个总督管辖。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占领推罗,随后和平占领了阿瓦德和西顿。亚历山大大帝死后,腓尼基继续被亚历山大的继任者统治,逐渐丧失了对地中海东部贸易路线的控制。

 

公元前197年,腓尼基和叙利亚一同归入塞琉古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26年,推罗成为自治区;公元前111年,西顿紧随其后取得自治;不过仍得以在非洲西北部的老牌殖民地迦太基继续蓬勃发展,不但控制着那里的铁和其他贵金属,而且利用强大的海军和雇佣军力量来保护其商业利益,直到公元前146年,罗马通过三次布匿战争,战胜迦太基,成为地中海的统治力量,奠定了继续向东发展的基础。

 

公元前65年,庞培最终将该地区纳入罗马的叙利亚行省。公元200年,腓尼基成为一个独立的行省。

 

巴勒贝克:

 

太 阳 神 崇 拜

 

07

 

巴勒贝克(Baalbek)位于黎巴嫩西北方、距首都贝鲁特东北约65公里,离叙利亚更近。公元前2000年左右,腓尼基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祭祀太阳神“巴勒”的神殿,称为“巴勒贝克”。“贝克”意思是“城”,所以“巴勒贝克”也叫“太阳城”。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这里后,城市名称改为希腊语“希利奥波利”,意思也是“太阳城”;托勒密一世统治时期,这里与埃及的太阳神崇拜中心并列。

 

公元前63年,巴勒贝克进入罗马时代。公元前16年,屋大维在巴勒贝克驻扎士兵并进行建造。屋大维去世后,其继任者调用两万名奴隶,继续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尼禄执政时期(公元54年-68年),朱庇特神庙竣工;安敦尼执政时期(138年-161年),酒神卡巴斯神庙建成……罗马时代的巴勒贝克,到处都有供奉各种男女神祇的宏伟殿宇,那些建筑雕塑和神像,不仅显示了古代中东的宗教传统,而且揭示了罗马文化和当地宗教习俗相互交织的特点。不但如此,巴勒贝克也在从涅尔瓦到加里恩努斯的、几乎每一位罗马皇帝的硬币中都有所出现。

 

 

朱庇特神庙是巴勒贝克神庙群中最宏伟的建筑,长106米,宽69米,四围用高大的石柱支撑,每根石柱高20米、直径2.3米,均由3节圆柱镶接而成,石缝之间没有黏合剂,但即使是最薄的刀刃也插不进去,有人说这些可能是传说中的“巨石”。庭院中间是供奉牛羊等祭品用的祭坛,旁边两个水池,供祭祀者洗手。遗憾的是,朱庇特神庙在洪水与地震中大部分倒塌,虽然只剩下殿南面的六根石柱,但一眼看去,还是让人心生震撼,当年的人们在建筑中倾注的对“像神一样”的宗教狂热一览无遗。据说,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大立柱,就是从巴勒贝克朱庇特神庙拆卸挪用过去的。

 

朱庇特神庙南面48米处,是精美的酒神巴卡斯神庙,规模虽然小一些,但石柱上的图案非常精致。巴卡斯酒神像旁边,是一个大酒窖,上面雕刻的葡萄、酒壶等图案,至今仍清晰可见。巴卡斯神庙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的罗马神庙之一。

 

巴尔米拉:

 

财 富 筑 就 传 奇

 

08

 

巴尔米拉(Palmyra)位于叙利亚中部,在古代,这里是携带丝绸、靛蓝、香料、宝石、珠宝、盐等商品的商队穿越叙利亚沙漠的重要中转站,这决定了这座城市在罗马和帕提亚两大帝国争斗中的传奇命运。

 

巴尔米拉是这座城市的希腊语名字。在马里发现的巴比伦石碑中,最早记载了该城的闪语名称——“达莫”(Tadmor),含义可能与“棕榈树”有关。在所罗门时代,被称为“旷野里的达莫”;亚述帝国统治时期,成为沙漠商道上的一个停靠点;波斯帝国统治时期,征服了包括巴尔米拉在内的大片土地;亚历山大大帝灭波斯,巴尔米拉成为希腊统治的一部分;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帝国分裂,巴尔米拉落入塞琉古帝国之手,开始了从村庄向城市的转变;公元前64年,罗马吞并塞琉古帝国、庞培建立叙利亚行省时,巴尔米拉仍得以保持独立、并与双方展开贸易;公元前41年,罗马后三头同盟中的安东尼派军突袭巴尔米拉,但巴尔米拉人得到情报后,得以及时带着财产撤离到幼发拉底河对岸;公元14年,巴尔米拉成为罗马叙利亚行省的一部分。

 

 

公元1世纪时,巴尔米拉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包括凯旋门、公民会堂、庙宇、露天剧院、公共浴堂,以及贵族私宅等雄伟精致的建筑。从地理环境上来看,巴尔米拉确实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能够在四围都是沙漠的环境中,建造一座兼具东西方特色的城市,这是巴尔米拉传奇之一。公元129年,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造访这里时,为它的魅力和优雅而吸引,不但将其命名为“巴尔米拉·哈德良”,而且允许该城根据自己制定的税率征税。

 

但巴尔米拉历史上,发生过一次著名的叛乱,就是芝诺比娅叛乱。当时正值罗马帝国三世纪危机时期,公元267年,丈夫被谋杀后,芝诺比娅掌握了巴尔米拉实际权力,宣布脱离罗马独立。罗马派军镇压,但被击败。269年,芝诺比娅攻取埃及,并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铸造货币,刻上她和儿子的头像,只是儿子在铸币上的称号还是“奥古斯都”。

 

公元272年,罗马皇帝奥勒良击败芝诺比娅;273年,巴尔米拉再次反叛,愤怒的罗马人毁掉了这座城市,巴尔米拉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的风采。后来戴克里先皇帝在这里修筑城墙,作为抵御萨珊波斯的堡垒,从此巴尔米拉作为军事要塞而存在,商旅交通地位淹没在历史的风沙中。

 

杜拉欧罗普斯:

 

多元文化的精致见证

 

09

 

杜拉欧罗普斯(Dura-Europos)最初是一座堡垒,公元前303年,由塞琉古一世以杜拉之名在东西贸易路线与幼发拉底河交汇处建立,公元前2世纪时,城市建设得以正式规划,长方形的街区由交叉街道界定,中间围绕着一个巨大的中央广场。

 

公元前113年,帕提亚人征服了杜拉欧罗普斯,使其成为帕提亚帝国的边境要塞。不过这一时期杜拉欧罗普斯的军事作用不太明显,相反,随着拥有闪族人和伊朗名字的新移民的迁入,以及原有的马其顿殖民者的后裔,杜拉欧罗普斯的人口大幅增长,形成了一个包括讲希腊语、拉丁语、希伯来语、阿拉姆语、古代叙利亚语、帕提亚语等多种语言和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景象。

 

公元114年,图拉真皇帝占领了这座城市,第三昔兰尼加军团还在帕提亚城门以西树立了一个“凯旋门”;公元117年,图拉真皇帝死后,罗马退出美索不达米亚;公元161年至166年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中,杜拉欧罗普斯被罗马军队夺回,作为远征帕提亚帝国的前哨。

 

 

当时,罗马营地驻扎在城市北部,指挥官有专门为他们建造的宫殿,士兵住在平民中间,有些住在“文士之家”,还有供士兵休息娱乐的、小型的圆形剧场。公元244年,一个犹太会堂和一个基督教教堂竣工,犹太会堂里装饰着黄绿两色为主的精美壁画,还有一个放置《妥拉》经卷的壁龛,基督教教堂里有着古老的洗礼池。

 

公元250年前后,为抵御帕提亚人的围攻,罗马士兵用泥土筑起土丘来加固城墙,无意中使一些主要神殿得到保护。其中幸存下来的那些教堂壁画——包括广为人知的耶稣夜间在海面上走、好牧人、撒玛利亚妇人、复活的清晨等场景——虽然有些模糊却依然相当完整,在基督教被确立为国教之前,可能是对基督及其使徒的最古老的描绘。

 

公元256年,波斯的萨珊王朝军队与罗马守军开战,罗马兵败,萨珊王朝占领了杜拉欧罗普斯。遗憾的是,波斯人占领杜拉欧罗普斯后,放弃了对这座城市的经营,杜拉欧罗普斯逐渐被历史遗忘、变成荒场,直到20世纪初由英国士兵重新发现。

 

哈特拉:

 

一座城与一场出卖

 

10

 

哈特拉(Hatra)位于今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内。关于哈特拉的起源,有人认为是由亚述帝国建造的,也有人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期间塞琉古帝国建造的,不过在帕提亚帝国之前,都没有关于这座城市的可靠信息。公元1至2世纪期间,哈特拉作为一个宗教和贸易中心,在帕提亚人的统治下繁荣昌盛,控制着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叙利亚与土耳其的商路。

 

哈特拉的防御系统很独特,拥有又高又厚的双城墙,只有成功跨过外城墙、护城河与内城墙这三道防线,才算攻入城内。所以在罗马与帕提亚的系列战争中,哈特拉作为重要的边境城市,成功抵御了罗马的多次进攻。

 

 

公元241年,萨珊王朝攻下哈特拉,居民被驱逐,城市也被遗弃。哈特拉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帕提亚古城,几乎保存了被遗弃时的原貌。其中融合希腊、罗马与东方装饰手法的神庙遗迹群,见证了当时的辉煌。在城市中央,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专门开辟出来的长方形区域,分布着许多庙宇,其中美索不达米亚太阳神沙玛什的矩形庙宇位于最中心。

 

 

本文节选自《文明》2020.06月刊

来源:文明杂志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这个免签古国,5月可以冲了!丨境外活动
新京号
奥地利:皇宫劲吹 “中国风”
新京号
未名书香:北大出版社3月书单
新京号
酒店大堂变身艺术会客厅,官式琉璃艺术展开展
新京号
法贝热彩蛋:见证王朝兴衰的瑰丽传奇
新京号
寻梦东方:“中国风”遍吹芬兰
新京号
沉痛悼念陈昊老师(1983-2025)
新京号
俄罗斯:东方神韵的悠长回响
新京号
踏访这些古迹,就像是掀开时空的帷幕
文化
古典的偏移:两宋金石学与文人“复古”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