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妙手活千秋”科技赋能考古,五大单元文物讲述华夏千秋

新京报 记者 浦峰 编辑 张鶯
2025-02-18 14:58

2月18日,中国考古博物馆临展厅入口处,国宝文物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实验室考古过程展示。近日,“妙手活千秋——科技考古与遗产保护经典成就展”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临展厅开展。展览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博物馆承办,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巴林右旗博物馆、敖汉博物馆等考古文博单位共同推出。集中展示了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的部分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现了文物保护工作对于传承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价值。

展览通过窑火万年、璞玉良工、吉金奇技、服锦华章、匠心妙手五大单元,全面展示对陶器、玉器、青铜器、纺织品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文物保护技术,并专门设置实验室考古展示区域,让观众近距离、真实地感受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魅力。修复的甘肃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的双耳彩陶瓮。

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公元前4500年~前3000年)陶塑人像,旁边同时展示出土和修复过程。

内蒙古敖汉大甸子遗址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400年)彩绘陶器,展柜上动态显示陶器上精美的彩绘。

观众在观看出土的碎片状的国字山青铜盉利用科技修复完整的全过程。

展厅专门设置实验室考古展示区域,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一件近期于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唐代龙首三维虚拟拼接过程。龙首出土于古州城遗址18号建筑址,先后采用了三维激光扫描、多视角三维成像、曲面荧光分析、碎块提取、固色、脱盐、烘干等技术手段,目前处于三维虚拟拼接阶段,避免实物试拼接对龙首碎块造成的损坏。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跪人。

山东滕州前掌大遗址出土的西周带柄玉钺。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拐尺形器。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日。

记者 浦峰 摄影报道
编辑 张鶯 校对 杨利

大家都在看

著名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古道尔逝世,享年 91 岁

动物科普专家追忆珍·古道尔:生活朴素,去年90岁访京自己拎包

大众点评“必吃榜”发布国庆首日寻味数据,烟火小店流量暴涨

U22男足集训名单:王钰栋领衔 蒯纪闻、拜合拉木在列

国庆假期第二天起,颐和园、天坛公园等迎来接待高峰

10月1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313.2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假期官宣:杨春龙、杨立学,同日被查

台风“麦德姆”生成,预计国庆中秋假期后半段影响我国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