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国资央企重组整合深入推进,“三个集中”原则下投资并购或提速
新京报 记者 张晓翀 编辑 陈莉
2025-02-17 22:31

2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国资央企将深入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更好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此次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通过并购重组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将进一步推动国资央企的资源向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和新兴产业集中。2025年的国资央企的合并浪潮,既是应对国际变局的战略选择,也是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协同和全球布局,央企将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未来,这一趋势或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为我国在高端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全球领导力奠定基础。


加快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文章提到,国资央企要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三个集中”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今后是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当前,很多国有企业都专门设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管理部门,成立了各种创业投资基金,制定了新增投资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要完成这个目标,央企需要持有不同发展阶段的战新类项目,有些是种子期项目,有些是成长期,有些是成熟期,能够产生一定的营业收入与现金流。因此,市场上能够产生收入和现金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今后将是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积极寻求的并购标的。


从目前央企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看,新一代移动通信、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工装备等是优势领域,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也是有一定基础的领域。当前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集中在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而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科学等领域布局不足。因此,从重组并购角度看,预计国有资本将会进一步进入薄弱领域,补齐短板,在布局不足的领域,今后央企会加大投资力度。


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国企并购重组的领域,总体上看,应当以各级国资委年度工作中部署的重点领域为主,在不同区域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领域;但整体上都将围绕做强主业、提升产业链、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国计民生等目标来推进,因而重点领域可能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产业。


今年国资央企围绕“三个集中”原则的投资并购重组或提速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此前表示,央企产业升级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收入占比要达到35%。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央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正在逐渐形成营收,结合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收入比重要求,央企在2025年围绕“三个集中”原则的投资并购重组可能进一步提速。


1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中央企业全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1.8%,占总投资的比重首次突破了40%。不少中央企业在投资布局中寻找增长的“第二曲线”,在传统业务领域的企业集团积极布局新材料、生物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新领域新赛道。


招商证券研究所智库研究员林喜鹏认为,投资并购是央企较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的重要方式,2024年以来部分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由央企取得控股权。2024年,A股至少有51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新变更或拟变更为国有资本实控;其中,至少10家上市公司由央企(拟)取得控股权,大部分被并购的上市公司涉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刘兴国指出,对国有上市公司来说,并购重组是市值管理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国有上市公司的推动下,今年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将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将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动力与活力,为资本市场的提质增效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25年国务院国资委将继续推动中央企业靠前发力、主动作为,坚持“扩大”和“有效”并重,算财务账更算战略账,更加强调投资的效益和价值,更加强调与合作伙伴共成长,带头改善市场预期。


具体来讲,主要是在产业焕新上再加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倍增计划落地生效,在新产业新赛道上接续谋划,集中资源加大投入、加快培育、加强协同;在科技创新上再加力,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新兴领域,推动落地一批强链补链的重点项目,坚持投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在设备更新上再加力,坚持示范带动、率先推进,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引领全行业形成规模效应,拉动全社会的投资增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晓翀 编辑 陈莉 校对 穆祥桐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晓翀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国家队”出手,多家央企增持、回购! 今日收盘全线飘红
第一看点
国内两大汽车央企筹划重大重组,央国企改革加速或将迎来价值重估
财经
两大央企,或重组
政事儿
北京推出32条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措施
第一看点
去年央企资产规模突破90万亿元,国资委详解今年央企发展思路
财经
财政部发布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
第一看点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发布
第一看点
头条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发布!释放五大信号→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