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田杰雄)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在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的相关章节,文件提出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这也是“生物育种”连续第五年走进中央一号文件。
在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方面,文件要求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并指出要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
生物育种技术最早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是2010年,文件要求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要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在生物育种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此后,自2021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开始连续五年提及生物育种技术。例如2021年,文件要求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2022年,要求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2023年,文件提出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并向油料作物方面做了进一步部署,同时提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2024年,则提出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短短几年,重点已经从项目实施变成了产业化推进。
事实上,在我国农业科研最前线,生物育种并不神秘晦涩。在育种科学家们的努力下,现代科技为人们驯化作物摁下“加速键”,大大提高着育种效率。在一次公开采访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就指出,生物育种是中国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