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周刊编辑部的年度书选已经持续存在了逾二十年。在这二十几年中,我们选出了众多触动心灵、启发智识、开阔眼界的书籍,试图让这些书籍帮助我们相对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自我。正是在对这些领悟的阅读中,我们看到生命困惑、痛苦、愉悦、狂喜的丰富可能性。而就像有些诗人、思想家、艺术家已经体验或意欲抵达的,生命之丰富可能性的某种极点,或许是一种“我”与“万有”合一的状态。无我,无青山。只余纯粹存在之光。今年,我们再次从一整年的好书中遴选出了12本值得阅读的优秀书籍及三个特别致敬,秉持着“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精神、现实情怀”的原则,与读者一同领略不同维度的思考极点。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特刊。
《鸡蛋讲的故事》,作者:盐谷真实子,译者:彭懿,版本:新星出版社 2024年7月
对话编辑崔叶子
这本书:
主角是一个初生的小小思想者
新京报:《鸡蛋讲的故事》讲述了一个鸡蛋从觉醒到不断与外界碰撞并认识自己的过程,你觉得这本书在众多讲述“自我”的童书中有何特别之处呢?
崔叶子(《鸡蛋讲的故事》编辑):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自我”确实是童书中常见的主题,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自我的成长是心智发展的关键议题。在许多童书中,主角通过接纳自己、理解他人,经历挫折或是得到家人与朋友的认可,完成“自我”的成长。《鸡蛋讲的故事》也展现了这样的过程,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探讨“自我”的方式和视角。
这本书的主角鸡蛋,既不完全是儿童,也不完全是成年人,更像一个初生的小小思想者。从它睁眼的那一刻起,便对自身的存在产生了好奇。他像新生儿一样开始学习走路、说话、与人交流,但没有像我们那样无意中习以为常,它始终在发问:我是谁?我是怎样的存在?周围的世界为何是这样?这本书从“生命之初”的视角叙述,带领读者——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重新回到那些原初的思考中。超越现实的笔触赋予了《鸡蛋讲的故事》独特的深度与哲学趣味,让它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
这本书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是它对“自我”的讨论与当下时代紧密契合。如今是一个物质充裕但内心迷失的时代,尤其对年轻人来说,常常会感到困惑和焦虑。盐谷真实子是一位1987年出生的年轻创作者,曾经历过“家里蹲”的迷茫时期,也体验过因过度工作而产生的无意义感。这些经历让她对“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并将所思所想融入书中。鸡蛋和棉花糖的冒险处处充满现代生活的缩影:无聊与空虚、渴望关注却无人回应、被陌生人强加建议时的无力感……这些细腻的描写,让读者能从中找到强烈的共鸣。
在我看来,我们需要像盐谷真实子这样的新生代作家,用他们自己的视角去描绘这个时代的感受,为新一代的孩子们创作能陪伴他们成长的作品。《鸡蛋讲的故事》传递了一种独特的哲学思考和情感关怀,这也是它如此与众不同的原因之一。
书摘选读
1.我呀,觉得自己
已经在厨房里一动不动地躺了好长一段时间了。比其他鸡蛋都要长。可事实上,我并不知道我躺了多久。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想的时候,看着的东西也看不见了,听着的声音也听不见了。所以,我只不过是那么“觉得”。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自己实在躺得太久了。然后,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我要一直这样躺着呢?”
2.你喜欢下雨吗?
棉花糖说他讨厌下雨天。我倒是挺喜欢。我喜欢听滴滴答答的雨声,也觉得窗外雾蒙蒙的很美。不过要说最棒的,还是下雨天可以想很多事情。下雨天最适合思考了。我会想各种问题,像是: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鸡蛋呢?
好鸡蛋?坏鸡蛋?平凡的鸡蛋?蠢鸡蛋?平时我不会去想自己的事。说起来,我甚至不确定自己是不是一个真鸡蛋,毕竟,我也不知道我的蛋壳里究竟有没有蛋清和蛋黄。
——节选自《鸡蛋讲的故事》
采写/王铭博
编辑/荷花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