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妈祖:海洋女神到完美女神的进阶
文明杂志
2025-02-06 09:36
进入文明杂志阅读更多内容

 

撰文/张松焯

 

妈祖精魂,古今中外无处不在。历经千年,妈祖的影响力由福建湄洲传播至海外,对东亚海洋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也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发挥着沟通交流的作用。

 

中国民间素有“北元君,南妈祖”的说法,南妈祖就是本文要介绍的海洋守护女神。位于福建湄洲岛的湄洲妈祖庙是祖庙,妈祖雕像在湄洲岛秀峰奇石、幽洞静林衬托下更显巍峨壮观。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生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妈祖诞生地贤良港都会举行祭祀庆典,参加的信众数以万计,盛况空前。妈祖信仰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扩及东亚沿海一带的海神信仰,于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有学者总结妈祖信仰创造五个中国之最,即尊称最多、皇封号最多、宫庙最多、信徒最多、庆典最盛。经过千百年的分灵传播,随着信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祇。据统计,现在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坐落着上万座妈祖宫庙,信众达三亿之多。2011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妈祖祖庙正式获批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妈祖成仙:

 

民间信仰与官封相结合

 

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她原名林默,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二人多行善积德。一天晚上,王氏梦见观音大士慈祥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于是便有孕在身。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得四周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降生。因生得奇,甚为父母家人疼爱。她出生至满月,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当地海域里遇险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测吉凶,因此必会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闽南方言中,对德高望重或年长的女性才会尊称“妈”,而林默很年轻就死去,人们称她为“妈祖”,表达了对她的无限虔诚、敬重之意。

 

 

北宋时期,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只限于莆仙地区,到了南宋才传到了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随着妈祖信众的增多,其生平事迹影响的增大,妈祖信仰从而进入官方视野。

 

南宋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 “宣和壬寅岁也,越明年癸卯,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因诘于众,时同事者保义郎李振,素奉圣墩之神,具道其详。还奏诸朝,诏以‘顺济’为庙额。”这位显灵救助路允迪的女神就是当时还被称为“圣墩之神”的妈祖。随后,路允迪奏报朝廷,妈祖因护使有功而受到了朝廷的第一次官方认可,皇帝下诏赐以“顺济”庙额。自此,妈祖在官方力量的扶持下,从众多的民间信仰中逐渐脱颖而出。

 

 

元代皇帝的加封,把妈祖的神格提高了一级。宋代妈祖的最高封号是“妃”,元代皇帝把她提高为“天妃”。褒封规格这一质的飞跃,将妈祖从宋代与诸多海神等同的地位,提升到元代统御全部海神的最高地位。

 

据《元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辛未,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从至元十五年(1278年)到至正十四年(1354年),妈祖受元代皇帝锡封九次,不过九次都未超出“天妃”封号的范围,每次都是在“天妃”这一神格上附加歌颂其神性和神功的两个字眼或变更几个字。文宗赐的封号最长,天历二年(1329年)御赐的封号达22字,其全称为“护国辅圣庇民显佑广济灵感助顺福惠徽烈明著天妃”,该封号可以说是对此前歌颂妈祖神性和神功的综合。

 

因此,妈祖的信仰到了元朝,随着帝王对海运的重视,扩展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当时,北起渤海,南至南中国海,所有主要港口都有妈祖庙。其中有两个中心,一个在北方,即天津的敕建天妃宫,该宫是朝廷和北方祭祀的中心,除举行隆重例祭外,还经常有酬神演出,成了船工娱乐场所;另一个在南方,即湄洲岛天妃祖庙。因该庙是妈祖信仰的发源地,加上地处湄洲湾口,便利海上来往船只停泊进香,因此香火兴旺。

 

 

元代海上漕运这一社会条件促成了妈祖信仰向北方扩展的大势,而明代对外交往增多,沿海工商业发展,海上治安多事等社会因素,促使妈祖信仰在南方进一步扩大,并在明代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下,使之突破国界传到琉球、日本和南洋。明永乐三年(1405年),为接待琉球及各国使节等远方来客,朝廷专门在泉州天妃宫附近的码头边“车桥头”,建起官方迎宾馆——“来远释”。天妃宫成了中外朋友祈求海神庇佑的重要场所。

 

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起,历南宋、元、明、清各朝,妈祖受封共达36次,爵位由“夫人”“妃”“天妃”,进封为“天后”;封号由最初“顺济”二字,递增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进封时的66字,即: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枯安澜利运泽潭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社恩周德普卫潜保泰振武绥脸嘉佑天后之神。这么多字主要是赞颂妈祖靖波护航的功德。这近一千年的封号进程,见证了妈祖信仰虽起源于民间,但官方的推崇却在海洋女神形象的塑造中起主导作用的事实。

 

妈祖文化:

 

儒释道的争夺与扶持

 

从宋代到清代,历代朝廷相继赐予妈祖封号,最终在清代成为“天后”,妈祖由一个地方小神逐渐上升为全国性的神祇。由于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引来了儒、释、道三方势力对妈祖的争抢和吸收。从整体而言,道教和妈祖有更深的渊源。妈祖自宋朝以来影响力逐渐扩散到全国甚至海外,背后离不开道教势力的推波助澜。南宋开始,道教就对妈祖信仰进行吸收和再创造。《灵惠妃庙记》说妈祖出生地湄洲的土地“皆紫色”,暗示妈祖与道教的密切关系(道教尚紫色)。

 

到了明代,道教中已有了关于妈祖从降生到生平事迹的各种文献,民间也陆续出现了一些以妈祖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明末清初编撰的《天妃显圣录》收录有窥井得符、机上救亲、化草救商、挂席泛槎、铁马渡江、祷雨济民、降伏二神、收伏晏公、灵符回生、伏高里鬼、奉旨锁龙、收伏嘉应嘉佑、湄山飞升等传说故事,都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实际上,随着妈祖信仰影响的扩大,道教也认可妈祖信仰,甚至把妈祖正式纳入其信仰体系,其标志是明代编写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被收入《正统道藏》中,将妈祖改造成为一位符合道教特点的驱邪救世、法力无边的神祇。明末,崇祯皇帝追封妈祖为“青贤普化感应碧霞元君”,神阶又提升一大级。

 

 

除了道教,妈祖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亦不断被儒家和佛教所吸收。妈祖文化传承至今,离不开儒家思想对其“正统化”所起的作用。妈祖“御灾捍患”的功劳被历代官员和儒者认为符合《礼记》的祭祀标准,因此,自宋代始,历代官方以《礼记·祭法》为依据,对妈祖进行褒封祭祀。

 

元代舍利性古颂扬妈祖“御灾捍患”的功劳,引《礼记·祭法》论证妈祖理应得到朝廷的褒封和祭祀,最后又将妈祖定位为国之将兴的祯祥之神。此后,《礼记》逐渐成为宣传妈祖信仰正统性、官方性的有力工具。妈祖的身份和封号逐渐抬升,祭祀级别也不断提高,在东南诸神之中为一时之冠。

 

 

佛家则认为妈祖是观音的化身,因此普济苍生,慈悲为怀,将妈祖传说纳入观音神话体系,与佛家结缘,具有了更强的普度众生的意义。

 

明代长篇小说《天妃娘妈传》第二回说天妃在下凡前,观音曾经“口念经咒,足步法文”,传授给她降魔伏妖法力。明代后期,出现《观音大士说天妃娘娘经》,进一步确认观音与妈祖的主从关系。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妈祖就是观音的化身,大慈大悲,有求必应,因此得到众多信众的景仰和崇拜。

 

 

总而言之,妈祖“护国庇民”“救父寻兄”所体现的“忠义”和“孝悌”让妈祖在宋代的造神运动中脱颖而出,在元代又因“庇护”漕粮海运一跃成为天妃,在明代因“庇佑”出使海外的使者而受到皇帝的褒封,在清代帮助收复台湾被朝廷所颂扬,甚至在民国的反迷信运动中,因为妈祖文化中的“孝悌”思想,妈祖宫庙未被破坏,只是将天后宫改名为林孝女祠。儒道佛积极参与,在妈祖信仰的传播过程中,成就了妈祖“完美女神”的形象。

 

妈祖信仰:

 

灵活传播 落地生花

 

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统治,朝廷实行移民政策——闽人移居台湾,妈祖文化大规模地从内陆传入海峡对岸,并远扩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妈祖文化得到世界性的传播。

 

另一方面,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对妈祖文化的国际传播卓有成效。郑和每次出行前都祭奠天妃、祈求保佑,在行船中也供奉天妃,凡遇海难、遭海盗,均向海神祈祷;归国后,首先是祭祀妈祖,奏请重修庙宇。郑和在出行归来奏请重修和新建的妈祖庙,仅见于《郑和航海图》上的就有南京龙江关、江阴县东、太仓东、福建长乐县、莆田县五处。

 

 

在海外,建庙供奉的国家有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当然,这主要是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有些庙宇就建在华人的会馆内,供奉制度也和国内大同小异。

 

华侨的南渡也令妈祖信仰在南洋各地开花结果,其中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比较典型。新加坡妈祖神庙建造的历史几乎与华人移民于此地的过程同步。这里最早于1820年建立妈祖庙,距新加坡开埠不过一年。而第一座大型妈祖庙——天福宫,是在1840年左右建成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祀奉妈祖的规模特别隆重,反映了这一带从事商业的华人对航海和贸易安全的重视。

 

 

弘扬妈祖精神

 

共 建 海 上 丝 绸 之 路

 

纵观妈祖信仰的传播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出现过四次高潮:一、两宋的发源普及期,在莆仙范围内出现第一次高潮;二、元明时的拓展、远播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第二次高潮;三、清代以来的鼎盛、升华期,在台湾海峡两岸和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第三、第四两次高潮。

 

妈祖信仰兼具海洋文化与中华农耕文化的特征,吸收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精神内涵,2016年11月,首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召开,不仅让湄洲岛这个小小的岛屿成了焦点,更让妈祖文化的影响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2017年5月湄洲妈祖首次分灵莫桑比克,至此,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妈祖版图”。

 

 

2022年12月17日至19日,第七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召开期间发布《第七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湄洲宣言》,宣言秉承妈祖文化和平使者、文化桥梁的崇高定位,构建全球妈祖文化传播体系,强化人员交往、文化交流、民心交融,以交流消弭隔阂、以交往化解冲突、以交融共促发展,促进世界文化欣欣向荣,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本文节选自《文明》2023.05月刊

来源:文明杂志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妈祖:海洋女神到完美女神的进阶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11月文艺资讯丨舞剧《人间四月天》展现林徽因传奇
娱乐
2024年怎么玩?100个“宝藏小城”四大主题线路请收好!
财经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