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中欧合作理当有更广阔前景 |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 编辑 徐秋颖
2025-02-05 22:58
在新的历史起点,中欧关系正迎来战略重塑的关键期。

▲1月21日,在瑞士达沃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上讲话。图/新华社


据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日前在谈到对华关系时表示,认为中欧“可以达成协议”,“甚至可以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关系”。2月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回应称,中方高度重视对欧关系,希望欧盟也能成为中方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


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站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冯德莱恩关于中欧关系的最新表态与中方的正向回应,无疑为双方合作带来了一丝暖意。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深化中欧关系不应被视作双方为应对短期压力的权宜之计,事实上是双方基于共同利益、面向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不但关系到中欧双方18亿多人民的福祉,而且将深刻影响人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进程。


回顾历史,互利共赢是中欧关系稳定和发展的坚实基石。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这是双方极富远见的决策。50年来,中欧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相互支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地区地缘政治冲突和气候变化等诸多全球性挑战中开展互利合作,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中国和欧盟已经互为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据中国海关统计,2024年中国与欧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7858亿美元。


近年来,欧盟在对华关系中将安全因素置于经济因素之上,不断强调对华定位中的“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身份,甚至实施所谓的对华经贸“去风险”政策。但这并未让欧盟变得更加安全和繁荣,反而在不断削弱欧盟的自主性,以及安全与发展能力。中欧关系的恶化也在事实上加大了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难度。


由此可见,中国和欧盟都是国际秩序动荡的受害者。作为欧洲最著名对华鹰派人物,冯德莱恩的新表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欧盟对其未来发展战略与方向的再调整。


展望未来,中欧应继续创新互动模式,为全球治理共同贡献力量和智慧。在世界进一步呈现阵营化和碎片化迹象时,中欧需要进一步努力开展和深化利益交汇领域的合作,稳定并塑造符合双边利益的国际秩序。


在气候变化领域,中欧清洁能源合作已形成年产值超千亿美元的产业生态,仍有继续深化的空间;在数字经济规则制定方面,双方就数据跨境流动、人工智能伦理等议题已经达成多项共识;在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上,中欧共同反对单边主义的理念愈发清晰并受到世界瞩目。


中欧合作的实践印证着一个真理:当东方智慧与欧洲经验相遇,完全可能创造出超越零和博弈的新型解决方案。例如,双方完全可以在电动汽车、生物医药、循环经济等新兴领域达成更高水平的合作框架,这既是对WTO改革的实质性贡献,更是为全球治理体系注入新动能。中欧在诸多领域的高度互补性,是各自抵御各种风险的最佳屏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欧关系正迎来战略重塑的关键期。双方需要以建交50周年为契机,用更大智慧破解“信任赤字”,用更实举措筑牢合作根基。当欧洲企业深度参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当中国创新力量助力欧洲绿色转型,这种超越制度差异、跨越文明鸿沟的合作,必将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树立典范。


毕竟,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面前,中欧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唯有携手方能开辟人类文明新境界。


在日前的达沃斯论坛上,冯德莱恩在致辞中提到,欧盟“必须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以找到符合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中欧关系早已走过了不惑之年,应该已经确认唯有合作才是双方无法违背的“天命”。双方也一定更能够找到符合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刘越


相关推荐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巴塞罗那分会场论坛成功举办
科技
解读|90分钟23问,王毅外长记者会释放哪些新信号?
时事
23个热点问题,一篇速览外交主题记者会
时事
石羊农科冲刺北交所上市,业绩真实性、多次被行政处罚等遭问询
消费
新闻8点见丨第九届亚冬会闭幕;涉嫌拐卖王星的中国籍团伙被遣返
时事
两会大家谈|如何整治“内卷式”竞争?
汽车
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了哪些信号?
财经
奥浦迈拟收购CRO企业澎立生物
健康
从理论到实践:新质生产力如何引领产业升级?
财经
看2025丨霍尼韦尔余锋:在能源转型等领域扩大与本土企业合作
汽车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