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新闻8点见丨大年初一逛庙会;父亲对磕头拜年不再有执念
新京报 编辑 刘喆
2025-01-29 19:58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与包饺子、放鞭炮一样,春节逛庙会,也是老北京特色年俗之一。今天是农历大年初一,北京各大庙会火热开幕。


1月29日一大早,龙潭庙会迎来首批游客。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在龙潭庙会“岁时燕京”的主题布置下,年画、风筝、脸谱、京城绝艺等北京元素打卡点遍布整个园区。从西北门走进龙潭庙会,游人的目光立刻会被道路两旁的特色小食摊吸引。此外,“京华风物年礼大集”精选毛猴、风车、皮影玩偶、兔儿爷等非遗手工艺品,以及中国邮政、北京珐琅厂、蛇墩墩系列等创意年礼,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一些新式的北京特色文创产品同样吸引了游客的注意,其中最火爆的当数冰箱贴,豆汁焦圈、炒肝、卤煮也成了冰箱贴上的文化元素,简笔画的风格用寥寥数笔就画出了这些特色小吃。


来龙潭庙会的游客还能欣赏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花会表演,感受浓郁的年节氛围。在龙潭庙会的舞台上,多支北方民间艺术队伍竞相亮相,演出精彩不断,赢得满堂喝彩。阅读全文>>>


地坛庙会举行仿清祭地表演。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第三十七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北京人钟爱的传统活动之一,今年的地坛庙会依然吸引了大量游客。


地坛庙会最引人注目的环节是仿清祭地表演。观众们早早聚集在方泽坛内等待,9时整,古乐响起,数百名演员组成的祭地队伍沿神道前行,身着清代服饰的演员模拟古代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场还有工作人员进行解说,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文化。


除了仿清祭地表演,庙会还推出了全国各地的民间花会表演,并特别展示了河北省的地方特色民俗。新设的“我要上庙会”贺岁才艺表演舞台为民间团体提供了展示空间。阅读全文>>>


1月29日,南北舞狮齐聚东岳庙为市民表演。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位于朝阳区的东岳庙庙会和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北顶娘娘庙庙会可谓“庙会圈儿”的“一老”和“一新”。其中,东岳庙庙会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庙会之一。北顶娘娘庙则是“五顶八庙”之一,同样有着悠远的历史。


东岳庙就位于朝外大街,与其一路之隔的是充满现代都市气息的THEBOX朝外年轻力中心。东岳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古建300余间,集中体现了元、明、清三代建筑风格,堪称古建瑰宝。


北京东岳庙庙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庙会之一。东岳庙门前有着北京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过街牌楼——三间四柱七楼黄绿彩琉璃牌楼,它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今年庙会活动中的舞狮表演就是在琉璃牌楼前的东岳文化广场进行的。同时,在今年的庙会上,游客们还可以在始建于元代的中路后罩楼和东西跨院区域体验非遗文化,领略潮玩魅力。此外,在清代形成的西路院还有博物馆展览和舞狮文化的景观摊位,同样值得打卡。


北顶娘娘庙地处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是古代北京“五顶八庙”之一,也是旧时北京民间信俗“泰山娘娘”信仰聚集地。现存的北顶娘娘庙为四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排列,主体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娘娘殿、东岳殿和玉皇殿。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旧时北顶娘娘庙“每岁四月有庙市,市皆日用农具,游者多乡人。”这里曾是民间物资交流的场所,见证了北京城市发展和民俗世象的变迁。


春节期间,北顶娘娘庙将上演新春文艺演出——“舞台奇幻魔术秀”,魔术、杂技、小丑表演悉数登场,为观众献上一场集趣味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舞台秀。阅读全文>>>


市民纷纷摸狮头纳福。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在东岳庙庙会,来自全国各地的7支舞狮队齐聚闹新春。狮子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物,每逢节庆民间都会有舞狮助兴,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上午9点半,游客聚集到舞狮表演场地,年轻的爸爸们把孩子架在肩上,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场地中央那活灵活现的金狮。


今年17岁的舞狮演员郑文普从9岁起练习舞狮,今天他和队友表演的是一头黑色狮子,他负责舞狮头。别看小伙子年轻,但舞起狮来浑身是劲儿,“这狮头有40斤,特别沉,我主要负责和观众们互动。”活泼可爱的狮子引得观众掌声不断,纷纷与狮子合影。


今年,东岳庙庙会上还有深受北京群众欢迎的民间表演白纸坊太狮;多以南拳马步为主,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等的广东醒狮;约150年历史的重庆彭水民间传统舞蹈高台狮舞;素有“舞狮之乡”美称的广西藤县狮舞;朝阳区东坝地区最早的群众文化活动金铃祖狮。全天七个时段,7支队伍将在东岳庙门前广场和西路广场零距离为观众呈现南北舞狮的看家本领。阅读全文>>>


1月29日,玉渊潭公园樱花市集,游客写“福”字,迎新年。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玉渊潭公园2600余个大红灯笼高高悬挂。走进公园科普广场,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这里正在举办樱花市集活动,年味小吃、民俗体验、亲子游乐应有尽有。这里的“小樱驿站”正在开展第二届室内樱花展,游客市民可以在这里赏樱花、玩非遗、逛市集、购文创,解锁年味新体验。


今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这里的民俗体验活动亦是丰富多彩。现场设立了大型“非遗墙”,展示了我国4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园工作人员向游客进行详细科普讲解。公园特别邀请了民间艺人现场展示京绣技艺、拓印拓画等传统非遗艺术,游客还可将亲手制作的非遗手工艺品带回家。农历大年初二至初四,樱花市集的核心区域还将上演民乐演绎和新国风舞蹈快闪表演,传统东方韵味结合现代潮流元素,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别具一格的视听盛宴。阅读全文>>>




今年农历新年,是父亲不用出门磕头拜年的第二年。


父亲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市的乡下,老家地处胶东半岛与鲁中地区交界。虽然青年时期搬到了城市生活,但农村的年俗在他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磕头拜年就是那片土地上的年俗:每个年初一的清晨6点,家族中的年轻人陆续聚到某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家中。待到人齐,一行人从这位长辈家中开始,结队去到村子里各个同族长辈家中,向他们行跪拜礼。拜年的多数是家族里的子辈与孙辈,接受拜年的则是家族中最年长的那辈人。


拜年时,家族长辈欲扶起地上的晚辈。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


这种拜年仪式有一套“标准流程”:拜年的晚辈们穿过院子,涌入客厅,向着年长的长辈行跪拜礼一次:双膝跪地,以头磕地,然后起身,再说一句“爷爷奶奶过年好”之类的吉祥话。一时间,长辈家中“过年好”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此起彼伏。


长辈们会在客厅提前备好一张大的垫子或凉席,尽量扶起地上的晚辈,不停念叨“不用跪不用跪,孩子们来了就好”。临走前,长辈会向孙辈的口袋里塞一把花生、糖果等零食。这些零食是许多孙辈拜年的最大动力,不谙世事的他们是这场仪式中最快乐的人。


父亲今年59岁,此前,有50多个年初一的清晨,都是这样在村里向各长辈拜年。待到2023年年底,父亲忽然发现村里的长辈们已似风中落叶,陆续凋零。在参加完某位长辈的葬礼后,他对同辈的大哥说,“明年初一,咱们是不是不用出去拜年了?”


兄弟俩相视无言,沉默了许久,意识到自己在另一层意义上成为了“长辈”。


2025年春节,是父亲第二次在家里迎接晚辈们上门拜年,他开始学着慢慢适应:“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最后一次成长,是仪式感最强的‘老去’。”


我问他关于今年拜年的感受。他说看到有孙辈明显比去年长高了,感到十分欣慰。“看到家族生生不息,作为长辈怎能不骄傲呢?”我又问,为何不像去年一样感慨自己的老去?他说,成长是每代人的必修课,人必须接受。


晚辈成长的喜悦最终冲淡了对“老去”的惆怅,今年拜年,父亲也看到了心中的彩灯佳话,花团锦簇。阅读全文>>>




1月28日,我带着15岁的儿子浦暄晨回到无锡老家过春节。去年年中,家里搬离了居住四十年的老宅,住进了一公里外的回迁新房。


2025年1月28日,除夕,江苏无锡新吴区旺庄街道新光嘉园,15岁的浦暄晨第一次在回迁小区内放烟花。


自从2012年起,老家所在的新吴区旺庄街道新光村就开始陆续拆迁。所有人都翘首以盼,只有我这个游子心戚戚。从那年开始,我就带着在北京出生长大的儿子浦暄晨经常回无锡续“根”。


无锡老宅每年过年都会举行传统祭祖仪式,而每次祭祖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所以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我都会带着儿子回家,让他感受中国传统家庭的亲情。起起伏伏、断断续续,过了十二年,直到去年,我们终于提前住进了回迁房。


今年春节,也是我们第一次在陌生的高楼里过年。“总指挥”母亲因为身体不好退居二线,现在兄嫂开始承担起家庭的重责。


一切都在变化,但父母在,家就在。阅读全文>>>




1月28日晚,来自苏州昆山的外卖员王计兵亮相央视春晚的舞台,为王菲演唱的歌曲报幕。当主持人提到诗作《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时,王计兵说“我觉得这个世界太美好了,生命让我们来到这里就是要为了爱。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说到这里,王计兵就此为王菲报幕,“所以,下面这首歌就叫作《世界赠予我的》。”


“外卖诗人”王计兵登上春晚舞台。图/2025年春晚现场画面


王计兵出口成“诗”,他的话语不仅与主持人衔接得十分顺畅,也完美契合了王菲新歌的意思,确实“有两把刷子”。这个面容阳光、却也写满岁月沧桑的大龄外卖员,总是能够带给人“超量”的惊喜。诗化的语言背后,是他对这个世界、对世俗人生、对生活碎片的深沉热爱。王计兵亮相春晚,也体现了这个世界对认真生活的“小人物”、劳动者的善意和尊重。


此前有媒体报道说,知道能够上春晚,王计兵非常激动,参加彩排时还写了一首诗。而他的妻子郭依云更是泪流满面,这个20多岁时嫁给王计兵的女子,几十年来也是吃尽苦头。对于他们而言,上春晚绝不仅仅意味着多了一个写诗的素材,也不意味着向亿万观众推出一个送外卖的诗人,而是在于每一个努力打拼、挣扎奋斗的人都值得被看见、被善待。


作为一名苏北农家子弟,王计兵的前半生几乎从事过人们能想到的各种劳作——去新疆,上山东,下昆山,装货卸货,捡破烂,直至跑上外卖。他的人生经历粗粝而丰富,而这也几乎是绝大多数农民工的生命底色,普普通通,人人皆然。


王计兵之所以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恰恰是因为他能诗,他为千千万万沉默的小人物代言,他向每一个人呐喊:“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


这份炙热令人动容,也传递给这个世界更多的温暖和爱,大家都奔跑起来,为了一日三餐的生计,也为了自我实现的更美好的人生。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在每一个轮回的十二时辰,每一个人都是王计兵,每一个王计兵都在用自己的脊梁,支撑起一个温暖的小家,而这无数个小家,就是生活的模样。有的诗句,写在纸上,吟在口中,而更多的诗句,则潜藏在劳动者的心中。


这是来自最真实生活中劳动者的表达,他们的文字,记录自身生活,也定格时代浪花,他们是时代的歌者。让底层劳动者的处境被更多人看见、理解,并从制度层面做出改变,“我顺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就拍落他枝头,所有积雪。”这也是一种使命和责任。阅读全文>>>


编辑 刘喆 设计 倪萍 校对 李立军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