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新春的烟火气与文化的韵味交织相融。
1月26日,新京报联合中国铁路北京局发起“乡村振兴公益直播”,记者和返乡旅客一起登上北京西站开往山西大涧站的6437次列车,送老乡们回家过年,也带着观众一同感受中国乡村之美。
直播活动中,新京报记者还连线奥运冠军齐广璞、曲春雨,音乐人胡海泉,作家梁鸿,演员成泰燊,文物守护人王进等嘉宾,为旅客送出欢歌笑语和新年祝福;编结非遗传承人刘银宁还在车上开设体验工坊,与返乡旅客一起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春的氛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次2025年慢火车春节公益特别报道,关注乡村振兴公益领域优质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是新京报创刊21周年战略发布会发布的公益回响计划之一,聚焦凡人“微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让善举被看见,让善意有回响。
6437次北京西至大涧公益专列上,乘客在发车前向窗外挥手告别。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穿梭山间的绿皮火车
高速铁路飞速发展,极大地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但在我们广袤的土地上,还有81对公益性质的慢火车,穿梭在偏远地区的山川河谷之间。
55岁的汪杰,就在这样的一趟绿皮火车上担任列车员。
“各位旅客好,前方到站大灰厂,请下车旅客带好行李准备下车,大灰厂到了,大灰厂到了。”尽管列车上有语音播报,但他习惯在车辆到站前再加喊这么几嗓。
大灰厂站不大,车外天色已经完全漆黑,站台上人影寥寥。2分钟后,列车再次出发,回到车上的汪杰,一边面朝车窗看着车辆缓缓启动慢慢驶离大灰厂站,一边用手台汇报情况:“6车,一上一下。”
待列车又一次完全驶入夜色中,他用力拉拽了几下两侧车门,确保关紧,这才又回到车厢。
这一系列动作,在整个6437次列车行驶的7个多小时里,汪杰要重复30次。作为一列见站就停的绿皮慢车,不少站间隔短,列车驶出大灰厂,10分钟后便到达上万站,汪杰就会再次下车。工作看上去是重复且枯燥的,但汪杰能从中找到乐趣,在他眼里,重复的工作不管做多少次,都是送老乡们回家,是快乐的。况且,与之前相比,这趟绿皮车已经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电气替代烧煤,取暖、烧水都不用列车员亲自铲炭烧炉,车厢连接处也不再漏风,车厢里干干净净。
6437次北京西至大涧公益专列上,列车员们准备了很多送给乘客的新年大礼包。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在车上工作了11年的列车长崔大庆,人如其名,身形大嗓门高,招呼旅客上下车就像是在招呼街坊邻里。
他对这趟“公益慢车”有着自己的理解。6437/6438次列车是京原线上唯一一对沿途站站停靠的慢火车,1972年列车刚开通时从北京二环内的永定门发车,终点是涞源县。沿途的山区百姓出门看病、上学、务工、都依靠着它。当时山区公路不发达,绿皮火车悠悠穿梭,是最早的“村村通”。
后来,公路交通逐渐便利,大多数绿皮火车逐渐退休,但6437/6438次依旧每天17:40由北京西站开出,经历7个多小时后于次日0:55抵达山西省大涧站,单程运行里程252公里,站与站之间最长的区间运行时间是14分钟,最短的只有5分钟。线路上32个站有23个是乘降所,也就是没有人工和机器售票,旅客直接上车买票。
在崔大庆眼里,列车很少再出现那种上下车人挤人,过道里面对面的拥挤状态,但依旧是沿线山里百姓离不开的一趟生命线。尤其随着沿线的十渡、百里峡、野三坡、白石山景区资源的开发,每年从五一到十一的旅游季,游客可乘这趟列车直抵景区附近,免去堵车的烦恼。山里百姓除了进城务工,也吃起了“旅游饭”,到景区谋一份工作。崔大庆还见过涞源有老乡带着小米、柴鸡蛋这些特产上列车,去景区卖个好价钱。
踏上回乡路寻找幸福的来源
比汪杰和崔大庆更早认识这趟列车的,是在32个站台间行进往来的旅客。
直播现场,记者认识了家住涞源县的王英(化名),她平日在北京给儿子看孩子,临近春节,孩子们出门旅游,她独自坐上这趟返乡列车。
王英其实也不是涞源本地人,小时候随着父亲工作来到涞源县安家,就此在那儿结婚生子。她用儿子的岁数来计算第一次乘坐这趟车的年份,那时年幼的儿子第一次坐火车觉得新鲜,车厢里跑着玩儿,得意的时候满地打滚,“回家以后脏得和泥猴一样,那时候哪像现在车里这么干净。”一晃,“泥猴”今年已经40多岁了。
车上,她和坐在对面年纪相仿的一位大姐嗑上了瓜子、唠上了家常,好像一上车,县城的人情世故和烟火滋味就已经散开,她们有共同的话题:回家过年。
列车员正查看到站时间,为旅客上下车做准备。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列车晃晃悠悠,在燕山、太行山、五台山间跨河穿山,蜿蜒向西,途经161座桥梁和121个隧道,所以,手机信号在这趟车上也断断续续,不过崔大庆告诉记者,乘客们向来不会因此感觉无聊,三五结伴的同乡人,坐在一起总能聊上几句,列车慢慢行,乡村民俗借助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疾驰的城市化进程里缓缓流动。
作家梁鸿也来到“乡村振兴公益直播”参与了互动。在她看来,绿皮火车不仅仅是一种具体实在的交通工具,更是一种通往四面八方的抽象概念。春节回家,对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团圆,也是一种找到温暖存在的具体方式,满足了人类寻求归宿的基本诉求。“所以临近春节大家会不厌其烦挤火车、踏上回家的路,寻找幸福的来源。”
梁鸿走过中国不少乡村,她发现,与城市化造成的统一性不一样,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也保存了一些独特个性。
而这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要拓宽对农村的想象,不要以为农村只有种地的农民,也有返回乡村的年轻人,还有被乡村吸引过去的新文化人。他们的碰撞,让乡村出现新文化和传统文化并存的现象,“每个村庄(都可能)碰到新的形态,然后我们要敞开怀拥抱、磨合、接纳。”
找寻慢行旅途上的美
如梁鸿所说,6437/6438次列车沿线的县城、村落,正借助这条慢行通道,迎来送往,挖掘自己内在美和独特气质。
保定市涞水县掐丝珐琅博物馆负责人万阳磊是90后,年纪不大,但她已经是宫廷掐丝珐琅这项非遗技艺的第三代传人,也是涞水县人大代表。
万阳磊的爷爷在改革开放后前往北京,和自己家族里一位清朝时宫里的掐丝珐琅匠人学艺,后回涞水建厂,宫廷掐丝珐琅由此在涞水落地生根。看着父亲传承技艺后,从小就耳濡目染的万阳磊,在大学选择了文物修复专业,“义不容辞”地接过父亲手里这一棒。
宫廷掐丝珐琅是在元代时由西亚传入我国的,在明清时期一直都属于宫廷御用品,民间甚少流传,这也就奠定了它成本高昂,制作精细的特点。宫廷掐丝珐琅每件器物都是纯手工錾刻,至少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
每年,万阳磊都会带着师傅们去好几次故宫,看实物,找差距,研究技法。在万阳磊看来,她现在不停地学习跟探索,不单单是为了把一件工艺品做好,更是情怀和责任的传承。也正是有这样的想法,她还把这种非遗文化推进校园,让涞水的孩子们从小了解掐丝珐琅技艺和文化。
掐丝珐琅只是涞水县众多特色产业之一。
涞水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智慧介绍,掐丝珐琅、红木家具、麻核桃、铜火锅并称涞水四大特色产业,吸引着全国的行业大师和爱好者。越来越多和万阳磊一样的年轻人,为这些古老行当注入新血液,给县城、乡村增添活力。而涞水与北京的房山区、门头沟区接壤110公里,距离天安门的直线距离仅有90公里,距雄安新区45公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四条高速、一条铁路穿境而过,是投资高地、创业福地。
列车继续向西行,会停靠一座大站,涞源。在这个太行山、燕山、衡山三山交会,涞水源、易水源、拒马源三水同源的县城里,旅游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涞源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尚立勇介绍,除了5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白石山,涞源还有京西南最大的滑雪场七山滑雪度假区,最大的室内水上乐园涞源湖热带海洋世界,拥有五星级温泉酒店的白石山温泉旅游度假区。
以七山滑雪场为例,除了有专业的雪道和专业的教学之外,涞源更倾向于打造一个包含衣食住行各方面配套服务的度假、训练基地,“我们不光是要把冰雪变成一项竞技运动,更提倡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尚立勇说,仅仅是这个寒假,来七山进行冬令营的各地小朋友们,已经超过4000人。
6437次公益专列“非正式音乐会”上,一位学习体育的学生,自告奋勇表演节目并送出祝福。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火车上的新年祝福
随着列车的行进,沿途经过的县城、村落如画卷一样展开,直播活动来到了列车6车厢,一场非正式火车音乐会正式开启。主持人一曲《欢乐中国年》后,汪杰也主动上前给大家献唱一首《母亲》,车里的氛围瞬间暖了起来。
在外地工作的年轻女孩、看病返乡的母子、带着外孙的老人,面对直播镜头或给家人朋友送上祝福,或述说出自己的新年愿望,有的还给现场同行的旅人们唱上几句。
列车到站后,列车员打着手电守候最后下车的乘客。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主持人还连线了奥运冠军齐广璞、曲春雨以及音乐人胡海泉,他们也给大家送上新年歌曲和祝福。
齐广璞一直以来都对公益事业很关注。在他看来,公益活动犹如一束光,能照耀那些值得被关注的角落。齐广璞说,尽管自己无法到现场,但希望可以通过视频方式参与公益活动,助力乡村振兴。齐广璞还演唱了一曲《相亲相爱》和自己发行的单曲《最》,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被温暖和爱紧紧环绕。
列车慢慢悠悠地走了七个多小时,乡村振兴公益直播也快乐地进行了7个多小时。除了上述嘉宾,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亚平、演员成泰燊、文物守护人王进、内蒙古扎兰屯市卧牛河镇中心校校长徐永琪、乡村科技教师胡东兴等,也相继参与直播互动,在迎新春的喜庆中,畅聊乡村教育、乡村文化、乡村支持,也为旅客和网友送上真挚的新年祝福。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编辑 甘浩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