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范毓周
在中国,蛇不仅在中华生肖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依然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从东方到西方,世界上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与民族都存在关于蛇的神秘传说和独特文化。在人类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中,蛇的形象流转变异、善恶皆存,共同描画出了世界蛇文化的绚丽多姿。
与蛇共舞
中国古代农历干支纪年法以十二种动物配合十二地支,成为我国独特的民间风俗。这种生肖文化在我国影响深远。如今,蛇年一到,各种与蛇相关的饰品、礼品等纷纷出现在大街小巷。事实上,蛇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代的画像石和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隋唐帛画中就有以蛇为形象特征的伏羲与女娲像。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夏族是蚩尤的后人,他们的图腾信仰也是蛇。时至今日,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仍延续着比较浓厚的崇蛇传统。
与中国同为东方古国的印度也是以崇蛇而闻名世界的国度之一,千百年来,印度和巴基斯坦南部地区都有耍蛇的传统。印度人崇拜的蛇以印度眼镜蛇为主,他们认为外表威猛的眼镜蛇是财神的化身,善待它并供养它会为人带来好运。
蛇在印度神话、宗教中频繁出现。在印度的创世神话“乳海搅拌”中,众神就是以蛇神婆苏吉为搅拌乳海的工具;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其颈上常缠着一条护法的眼镜蛇;印度神话中千蛇之王舍沙与大神毗湿奴有着密切的关系,千蛇之王往往将身体盘绕起来,让毗湿奴躺于其上;印度教中亦经常出现形象仿如巨蛇的生物,如那伽、摩纳娑、摩罗伽;佛教神明军荼利明王身上也以蛇为装饰。
如今,全印度信仰印度教的教徒约占总人口的83%,在虔诚的印度教徒眼中,蛇并非毒物,而是通人性的神。因为蛇在印度还是生命和生育的象征,所以许多农村都有香火缭绕的蛇庙,有些尚未生育的善男信女,为求得一男半女,对庙里供奉的蛇神更是顶礼膜拜。印度还有蛇村、蛇舞,并举办蛇船赛。祭拜蛇神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仪式,每年的蛇节,许多印度教徒都会给蛇神献上鸡蛋和牛奶作为供品。
著名的雪拉莱市因与蛇共舞了数百年,被印度人视为“蛇节”的发源地。他们大部分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从小就习惯了与毒蛇为友。他们会在地上铺设地毯,上面放几个大小不一的篮筐,里面装着眼镜蛇或蟒蛇,然后吹奏笛子或葫芦笛,让眼镜蛇或蟒蛇在笛声中表演各种蛇舞,作为谋生的手段,在城市街头构成一道亮丽独特的景观。
大地之子
西方文明的渊源是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埃及文明中也有对蛇的信仰,蛇在古埃及的信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传说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埃及人崇拜的神灵中至少有20多种神灵原型为蛇或是蛇的化身。
古埃及的神话认为蛇是“大地之子”,并具有原初生命的创造力。古埃及人常用环绕宇宙的蛇形作为原初之蛇的象征,拉美西斯六世的陵墓中就有描绘宇宙之蛇孕育出时间和万物的壁画。河流常被认为是孕育生命的根本,埃及尼罗河源的保护神,也被认为是由一条巨蛇保护着。在西方一些绘画中,常可以看到一条巨蛇用全身围绕河神,用身躯保卫河神、捍卫尼罗河。古埃及神话还认为,宇宙是由两条大蛇控制的,一条是正义的象征,而另一条则是邪恶的化身,它们互相争斗便形成了白天和夜晚。
蛇除了是时间和生命的孕育之神,还是古埃及权力的象征。在古埃及国王和法老的周身,随处可见蛇的雕塑或绘画。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额部,就雕刻着“库伯拉”圣蛇的浮雕;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雕像上也雕刻着圣蛇的浮雕;在卢克索神庙的墙壁上、帝王谷和王后谷陵墓的壁画上都可以见到圣蛇的浮雕或画像。这种现象一直保持到公元前600年左右,伴随着古埃及王朝从形成到衰亡的全过程。
今天,蛇在埃及仍然受到崇拜,在首都开罗市郊的大金字塔附近,甚至有一个“蛇村”。这个村庄的人与蛇友好共处,人们碰到蛇时都认为交了好运,人人都以见蛇为喜。在今天的埃及还流行着有关“美女蛇”的传说,人们把美女蛇称为“娜黛哈”,认为娜黛哈会爱上人,当她爱上这人时就会把他带入地府,结为夫妻,此人便会突然疯狂以致死亡,从而彻底消失。可见蛇的信仰对当今的埃及人还有相当的影响。
不死草
两河流域文明处在一个连接近东地区各部分的贸易网络的中心地带,可能是受埃及文化的影响,蛇崇拜也很流行。
大约公元前1100年,乌鲁克的书吏阿卡德语把英雄吉尔珈美什的多篇苏美尔史诗编撰成一部长诗——《吉尔珈美什史诗》。其中讲到吉尔珈美什因为对死亡产生恐惧,就跋山涉水寻求不死的秘诀,后来遵照因从洪水中解救人类而获得永生的舒如帕克王乌特那皮什提的指示,历经艰难获得了不死草,但在归途中因洗澡而让蛇偷走了永生之草,蛇因此而获得蜕皮新生的能力,曾经建立一系列功勋的吉尔珈美什却最终无法逃脱人类的命运,功亏一篑地回到乌鲁克。这就是两河流域的文明中,蛇作为不死的象征的最初记载。
两河流域文明中蛇吃不死草而不死的传说还影响了希腊的神话。在荷马史诗《奥德塞》和《伊利亚特》中,分别描写有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英雄阿卡琉斯在特洛伊的战绩和俄底修斯还乡历险的故事,据美国学者罗伯特·格拉夫斯的研究,其中的有关情节显然受到了世界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的影响。
例如,希腊故事中提到衔有永生之草的蛇,与吉伽美尔什最后找到的仙草为蛇偷走类似。可见,古代希腊也把蛇当做不死的神灵崇拜。这种蛇是不死的神灵之说还影响到希腊其他的神话,例如,许德拉就是生有九个头的大毒蛇,其中最大的那个头是杀不死的,砍掉了,还会再生出两个新的头。
邪恶与正义
蛇在古希腊也常常被认为是罪恶的象征,著名的《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把蛇当做忘恩负义的恶毒动物就是明证。希腊神话中的蛇通常也与邪恶为伴。最为人所知的当属蛇发女妖美杜莎,她的双眼能令看到她的生物石化,她头上盘着一条条毒蛇,毒蛇就是她的头发,披散着吐着信子,异常妖邪。美杜莎的头最后被珀耳修斯割下献给女神雅典娜,她的脑袋上滴下点点鲜血落到地上,变成了各种颜色的毒蛇,世界上许多地方从此以后就有了危险的蛇类,美杜莎也因此被认为是罪恶的渊薮。这个关于蛇的传说说明了古希腊人认为蛇是恶的,是由女人的血变化而来的,这种将蛇女性化或把女人喻为蛇的说法在希腊神话中经常出现。
虽然,古希腊神话中蛇多代表妖邪的一面,但也有例外。相传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经常手持盘绕着灵蛇的神杖,云游四方治病救人,后人便以“蛇绕拐杖”作为医学的标记,这就是我们在世界各地常常看到的医学标识。此外,在希腊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中,也发现一些两手持蛇的“蛇神女”陶器塑像,不少研究者认为这类“蛇神女”是生命与力量的象征。希腊也曾发现过一个公元前5世纪前期的红陶雕像,被认为是蛇神凯克洛普斯,人首蛇身,左手拿着橄榄枝。可见蛇在希腊文明中也有正义的一面。
今天的希腊人并不一概视蛇为恶物,在希腊北部的斯波拉提群岛,人们与蛇是和谐相处的。当地有一种会吐丝的被称为“夫加”的蛇,头部下方有一个鼓鼓的囊包,囊包里盛满了可喷射成丝的半透明状汁液。这种汁液喷出后一遇空气即可成丝,这种丝比蜘蛛网强200倍。当地渔民用这种蛇吐的丝编结成渔网拿来捕鱼,因而蛇也就成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好帮手。
金塔蛇影
历史悠久的玛雅文明中也存在对蛇的崇拜,玛雅人崇拜的主要是羽蛇神。羽蛇神是一个在中部美洲文明中被普遍信奉的神祇,其形象一般被描绘为一条长满羽毛的蛇,玛雅人称之为“库库尔坎”。它在玛雅人心目中是带来雨季,与播种、收获、五谷丰登有关的神祇。
玛雅文明被欧洲历史学家划分为前古典时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300年)、古典时期(公元300年~公元900年)和后古典时期(公元900年~1524年)。在不同时期,羽蛇神的形象略有不同。古典时期,羽蛇神的形象较为粗略简单,到了后古典时期,就形成了上部羽扇形、中间蛇身、下部蛇头的羽蛇神形象。
在现今留存的最大的玛雅古城中,有一座以羽蛇神库库尔坎命名的金字塔。库库尔坎金字塔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的文明遗址——奇切恩特萨。塔呈方形,高30米,分9层。第9层为一座高达6米的坛庙。四面各有91级石阶。台阶总数加一个顶层正好代表一年365天。北面阶梯的边墙下端雕刻着一条长约1.8米的带羽毛的蛇头,嘴里吐出一条1.6米的舌。每值春分和秋分,当太阳西下时,此塔便出现蛇形奇观:阳光从呈阶梯状的金字塔的西北角照过,在北坡西边墙上,投射出7个等腰三角形。在人们的视觉中,边墙从上到下,由笔直逐渐变为波浪状,直至蛇头,似一条巨蟒自塔顶爬下。
羽蛇神的形象还可以在玛雅遗址中著名的博南帕克壁画等处看到。要说它的形象,与中国人发明的牛头鹿角、蛇身鱼鳞、虎爪长须,能腾云驾雾的龙,还着实有几分相像。两者不仅在蛇身主体加腾飞之势(羽蛇的羽毛)的基本组合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且人们对两者的崇拜都与祈雨相关。
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文明中,都有自己的蛇文化,这是因为蛇自古以来就和人类关系密切。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对蛇的认识和态度的不同,让人们得以看到如今丰富多彩的世界蛇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存在,丰富着人类文明的内涵,促使人类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3.02月刊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