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政协委员廖春迎:研究建立精神心理科医生进校园机制
新京报 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2025-01-16 10:40
“强化师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2025年北京“两会”正在进行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5年要“强化学生、教师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建设”。师生身心健康也是北京“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廖春迎呼吁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预防、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廖春迎。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廖春迎提到,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焦虑问题突出的现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对北京市15所高校2000名本科生的一份调查,约70%的学生表示承受较大心理压力,其中52%来自学业,38%源于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持续不断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业表现与生活质量。


廖春迎在提案中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背后有多种因素,比如学校层面,校内的考试排名或奖学金评定标准过于单一等因素,导致学生在追求成绩或学术成就时倍感压力;同时社会层面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得大学生会担忧“学历贬值”。网络上的各种负面信息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比如部分本科生每天花费3小时以上浏览社交媒体,过度接触成功学案例和过高标准的榜样故事,容易产生攀比心理。


此外,过度关注外貌或学业,从而导致外貌焦虑与完美主义倾向也是大学生们常见的问题。


在廖春迎看来,解决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比如,设立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增加心理咨询师配置,确保每所高校按需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目前学校里基本上都配备了心理教师,主要是提供心理咨询,很少能达到提供心理诊断的水平。”廖春迎建议,可以考虑建立真正有处方权的精神心理科医生定期走进学校的机制,“但是需要多少医生、能不能解决现在学生们的心理问题,这都需要继续加强研究。”


同时,在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的同时,建立心理预警与干预机制,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将普查结果按风险等级分组,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例如,高风险学生每月进行一次心理追踪记录,中风险学生每季度接受心理辅导。


针对导致青少年焦虑的学业压力,廖春迎建议在高校中推广多元评价机制,将学术科研、志愿服务、实习表现纳入学业评价,例如学术成果占比30%,实习经验20%,综合素质评价50%。举办减压活动,通过学术减压周、兴趣爱好展览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户外运动的力度和频次,加强体育健身活动。


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普遍开设《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必修课,内容包括压力应对技巧、情绪调节方法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自助措施,并定期评估课程效果。针对性别设计课程,例如,为男性开展“正确认识外貌焦虑”专题课程,为女性开展“如何摆脱完美主义”讲座。


“强化师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廖春迎还建议不断强化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全社会心理健康意识提升。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杨菲菲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聚焦2025北京两会

相关推荐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公布
第一看点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拟表彰名单公示
北京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全文
时事
张家明:城市治理要严格执法,更要市民参与
北京
国新办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
第一看点
政策暖风频吹,互联网医疗迎春,阿里京东掘金千亿市场
科技
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时事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公布:钟南山、张文宏等66人入选
时事
江泽林委员:乡村振兴干部要相对稳定,考核要科学高效
全国两会
“双奥之城·看典”展示最美北京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