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政协委员廖春迎:研究建立精神心理科医生进校园机制
新京报 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2025-01-16 10:40
“强化师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2025年北京“两会”正在进行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5年要“强化学生、教师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建设”。师生身心健康也是北京“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廖春迎呼吁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预防、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廖春迎。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廖春迎提到,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焦虑问题突出的现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对北京市15所高校2000名本科生的一份调查,约70%的学生表示承受较大心理压力,其中52%来自学业,38%源于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持续不断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业表现与生活质量。


廖春迎在提案中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背后有多种因素,比如学校层面,校内的考试排名或奖学金评定标准过于单一等因素,导致学生在追求成绩或学术成就时倍感压力;同时社会层面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得大学生会担忧“学历贬值”。网络上的各种负面信息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比如部分本科生每天花费3小时以上浏览社交媒体,过度接触成功学案例和过高标准的榜样故事,容易产生攀比心理。


此外,过度关注外貌或学业,从而导致外貌焦虑与完美主义倾向也是大学生们常见的问题。


在廖春迎看来,解决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比如,设立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增加心理咨询师配置,确保每所高校按需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目前学校里基本上都配备了心理教师,主要是提供心理咨询,很少能达到提供心理诊断的水平。”廖春迎建议,可以考虑建立真正有处方权的精神心理科医生定期走进学校的机制,“但是需要多少医生、能不能解决现在学生们的心理问题,这都需要继续加强研究。”


同时,在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的同时,建立心理预警与干预机制,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将普查结果按风险等级分组,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例如,高风险学生每月进行一次心理追踪记录,中风险学生每季度接受心理辅导。


针对导致青少年焦虑的学业压力,廖春迎建议在高校中推广多元评价机制,将学术科研、志愿服务、实习表现纳入学业评价,例如学术成果占比30%,实习经验20%,综合素质评价50%。举办减压活动,通过学术减压周、兴趣爱好展览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户外运动的力度和频次,加强体育健身活动。


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普遍开设《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必修课,内容包括压力应对技巧、情绪调节方法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自助措施,并定期评估课程效果。针对性别设计课程,例如,为男性开展“正确认识外貌焦虑”专题课程,为女性开展“如何摆脱完美主义”讲座。


“强化师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廖春迎还建议不断强化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全社会心理健康意识提升。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杨菲菲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聚焦2025北京两会

相关推荐
落实“身心健康二十条”,北京中小学校有哪些做法?
教育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第一看点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名单公示 樊振东等入选
第一看点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关注北京非遗,委员建议建立非遗数据库、创设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北京
加强体育锻炼、关注心理健康,多位委员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建言
教育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
新京号
新年新知,北大的特色年货
新京号
牛津归来,北大是她的魂牵梦绕!
新京号
600余位!他们是来自北大的院士!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