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7日下午,顺义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2025年顺义区两会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专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闫震宇主持。区民政局局长李宝东、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海鹏、区文旅局局长李莉、区生态环境局局长陈笛、区教委副主任杨庆国、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斯民出席,介绍2024年全区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成果及2025年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顺义区教委副主任杨庆国在发布会上介绍2024年全区教育事业发展成果及2025年重点工作:
2024年,顺义区教育两委全面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七有”“五性”,肩负立德树人使命,牢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扎实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实施意见》落细落实,紧扣“深化改革年”主题主线,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顺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党建引领,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顺义教育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一是完成73所公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二是在全系统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工作;三是积极培育基层示范党组织,发挥带动引领作用。
顺义区牵手北京市十一学校。
二、多措并举,不断增强办好人民满意顺义教育的成色
一是持续扩充学位。扎实做好学位供给,7所新建、改扩建项目全面开工。大力盘活教育资源,破解入学难题,提供1320个托育学位。二是深化集团化办学。划定以高中校为龙头的6大教育集团,稳步推进集团内学校的实质性跨学段联动。三是继续加强合作办学。先后成立首师大附属顺义实验学校、北京市十一学校顺义学校,组建黄城根小学顺义教育集团、中关村一小教育联合共同体。四是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立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顺义分院,首批选定牛栏山一中等9所学校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选定中国科学院等7家机构为顺义区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资源基地。五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高考成绩稳步提升,高考高分段人数普遍增长,本科上线率持续走高。六是深入落实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推动数智教育深度融合,在全市率先实现各校分布式扫描、分散式阅卷的区级新型质量评测模式,是对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教学模式变革、治理体系创新的尝试。覆盖全区所有初高中和12所小学试点校,服务6416名教师、97437名学生。七是队伍建设焕发新气象。精准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7人,硕博研究生86人。成立于会祥、张文峰、滕亚杰校长工作室,推荐8位成熟校长参加李希贵校长工作室研修活动。稳步推进交流轮岗工作,共有1070名教师参与交流轮岗。正式启动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同步启动绩效工资改革。八是教育综合保障持续发力。深化校外培训治理,查处10址无证违规学科类培训点位。开展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批准入,完成79家非学科类机构审核审批工作。强化校园餐管理,大力推动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落细落实。
2025年,我们将科学谋划,推动办好人民满意的顺义教育再上新水平。
一是更大力度促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持续增加学位供给,重点推进小左各庄小学、临河小学2项新建工程完工,2025年新增学位1920个。完成不少于1000个普惠托位建设,推动实事落地。“十五五”期间计划完成新增学位12000个。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高品质发展,促进小初高贯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完善,打造集团贯通培养顺义模式。全面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发挥好“1+3”培养实验在区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引领辐射作用。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十百千”教育人才引育力度,让更多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加入顺义教育。完善多元立体、梯级分层的教师培养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人人争做好校长、争当好老师的局面。
光明小学教育集团“双师课堂”。
三是持续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学校开设人工智能、创客教育、编程教学等特色信息技术课程,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围绕并落实国家“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应用,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感知等技术在“五育”过程中的应用,创新教与学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模式。以大数据助推教学改革与教学评价,不断完善研修资源库建设,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小初高贯通资源库”。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