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新家见,“天坛口腔医院”
新京报 记者 薛珺 戴轩 编辑 刘晶
2024-12-27 10:55
人们将在这个年终岁末,迎接新的篇章。

1986年,陈薇成为北京口腔医院的第四届学生,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她在这个不大的院子里完成了从学生、医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


门诊楼与教学楼只隔了一条小道,春日里树木葱郁,教室与诊室都能听见鸟儿的叫声。在相望的两栋建筑内,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未来,医生们看到自己的青春年代。


12月25日,北京口腔医院天坛院区,儿童口腔科的医护人员补妆,准备拍合影。

 

患者们有属于自己的回忆:童年的夜晚骑着单车跟着父母来看牙,排队挂号时结识了未来的亲家,送给医生的手绘图在诊室里挂了多年。

 

被老北京亲切地称为“天坛口腔医院”的天坛院区,将在12月28日全部搬迁至新建主院区,临近搬家的日子里,人们在此打包行李、拍照留影,准备开启新的篇章。

 

12月25日,北京口腔医院天坛院区,牙体牙髓科医生董雯(左)和同事在楼道合影留念。

 

 

告别天坛部

 

12月25日早上7点50分,口腔预防科医生陈薇换好白大衣,在医生办公室将自己上下打理了一番。“出门诊时提前5分钟进诊室,迟到扣奖金”,镜子上留着三排用油性笔写的提醒,不知道是哪位同事留下的,令人看了不由一笑。

 

12月25日,北京口腔医院天坛院区,一大早,口腔预防科医生陈薇在办公室的签到表上签名,这是她最后一天在天坛院区出诊。

 

从12月26日开始,北京口腔医院所有门诊服务都在新建主院区提供,天坛院区仅剩下急诊部;到12月28日上午8点,医院将完成所有搬迁,开始在新院区提供全部的诊疗服务。

 

12月25日,北京口腔医院天坛院区,门诊楼的显著位置张贴着搬迁公告。

 

天还没亮时,整个医院已笼罩在繁忙之中——这一天,20多辆大卡车拉着货物从门诊出发;在诊室、办公室、实验室……随处可见搬家用的大纸箱子,护士们把货物内容写在纸箱子表面,以免迷失在海量的行李之中。这些打包好的显微镜、插线板、面屏等物什先行一步,去到13公里外的丰台新院区。


相继有三个同事敲响诊室的门:“陈姐,您还有箱子吗?”

 

“没有了,我已经收拾完了,明天去新院区了。”

 

12月25日,北京口腔医院天坛院区,一名医护人员在打包搬家用的大纸箱子。

 

陈薇在这里度过了36年时光。她还记得当年报考志愿时,都是医生的父母本不同意她学医,想让她做点不这么累的工作,她却喜欢每天回家后父母凑在一块聊各类病例的场景,最后一家人达成一致,当牙医吧,不用值夜班。

 

12月25日,北京口腔医院天坛院区,儿童口腔科医生杨东梅(右)和同事拉着手合影。

 

1986年,陈薇成为北京口腔医院的第四届学生。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她在医院里上学、上班、带教,身份从学生切换成医生、再成为老师。

 

12月25日,北京口腔医院天坛院区,董雯医生翻出了18年前同事的合影。

 

“那会儿教学楼是新盖的,下层是教室,上层是宿舍,我们是第一批入住的学生,拎个小盆儿就来报到,床还是我们扛上去的。”儿科医生杨东梅告诉记者。她是口腔医院第二届学生,当时班上的47个同学里,现在还有3个在医院工作。这个院子承载了她们大半辈子的回忆。

 

12月25日,北京口腔医院天坛院区,牙体牙髓科医生董雯(右)和同事一起整理患者送的锦旗,准备打包。

 

“我的宿舍在409,就是那个外墙挂空调机的房间。当学生的时候我经常从宿舍冲门诊楼望,看病人进进出出,憧憬未来成为一名医生;上班后经常从门诊楼往教学楼望,看着学生们来来回回、青春洋溢的。给学生上课,似乎也能看到曾经的自己。我特别喜欢两栋楼之间的这条小路,春天郁郁葱葱的,鸟儿飞来飞去。”从牙体牙髓科医生董雯的诊室往外看,就能见到老教学楼,这一天上午,仍有学生在里面上课。教室内的课桌上摆满了学生们的书本、文具、水杯、毛绒娃娃,白大褂挂满了一墙。

 

12月25日,北京口腔医院天坛院区,口腔预防科医生陈薇展示她刚买的冰箱贴。得知要搬家,她特地买了天坛冰箱贴留念。

 

 

患者的就诊往事

 

更多的回忆还来自于患者。

 

12月25日,北京口腔医院天坛院区,口腔预防科医生陈薇戴上帽子准备出诊,这是她最后一天在这间诊室出诊。

 

董雯的诊室里挂着大大小小的照片,都是患者们送给她的,有的是大大的笑脸,有的是国外的风景,还有画——一位12岁的小女孩由于智力障碍不能好好刷牙,来院时满口牙都坏了,修补了多次才治好,后来女孩送董雯一幅画,画上有房子、太阳、花朵。

 

12月25日,北京口腔医院天坛院区,口腔预防科医生陈薇为患者治疗。

 

“北京推出线上预约挂号之前,医院都是实地挂号,很多患者提前一晚上就来排队,有的聊着聊着就把孩子的终身大事给解决了。”医生凌建军说。

 

12月25日,北京口腔医院天坛院区,口腔预防科医生陈薇为患者做根管治疗。

 

与北京其他三甲综合医院相比,北京口腔医院有着更加浓厚的“京味儿”,曾经九成患者都是北京居民。一旦认定了一家医院、某个医生,即便随着岁月变迁,生活居所早已搬离东西城,一些老北京仍会“不远万里”赶来此处看病。

 

12月25日,北京口腔医院天坛院区,儿童口腔科诊室里挂着牙齿造型的时钟。

 

“我家之前在天桥,后来搬去了通州,但我妈要看牙还是会来这里,她觉得这是‘公家的’医院,非常信任。我从小也是被带到这里看牙。”一位老患者告诉记者。在互联网上,不少市民分享自己与医院的回忆,童年时一路骑着车跟在父母身后来医院看牙,看完牙去旁边天坛公园撒欢儿……

 

12月25日,北京口腔医院天坛院区,患者给董雯医生写的感谢卡片。

 

 

展望新生活

 

在怀念往昔的同时,人们也在憧憬新环境。

 

12月25日,北京口腔医院新建主院区,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

 

患者李女士是陈薇的老病号,根管治疗需要进行多次,陈薇告诉她,下次就在新院区见面了。“我们在门口刚聊这事儿,知道医院盖新大楼了,公交车直达。”李女士说。


12月26日,北京口腔医院新建主院区,口腔预防科医生陈薇收拾新诊室。

 

从两周前开始,董雯就在一点点地收拾着物件。照片、画、锦旗、绿植,她都会带到新的诊区,在更宽敞的空间里,布置一个同样温馨的角落。同事告诉她,新院区的教研楼更高大,教室更敞亮,以后学生会有更好的学习环境。


12月26日,北京口腔医院新建主院区,牙体牙髓科医生董雯带着几大箱“家当”布置新诊室。

 

一位小男孩在儿科诊室号啕大哭,男孩父亲全程举着手机给孩子播放动画片,用奥特曼来安抚其情绪。杨东梅哄他,“不疼,没事儿,以后去新院区了阿姨给你放动画片,咱们新设备上有屏幕,想看什么都有。”

 

12月26日,北京口腔医院新建主院区,牙体牙髓科医生董雯仔细打包带到新院区的医疗用品,她说这些都是她的“宝贝”。


中午12点,医院安静下来。大风之中,不少医务人员脱去外套,穿着白衣与院门口写着“北京口腔医院”的牌子合影。一些患者交流着医院搬家的信息,掏出手机,将这个陪伴居民数十年的院区定格在相册之中。

 

12月26日,北京口腔医院新建主院区,儿童口腔科新诊室,新治疗床上的显示屏可以放动画片,来看病的小孩“乖”了不少。


将物件和回忆都打包好。之后,人们将在这个年终岁末,迎接新的篇章。

 

 

记者 薛珺 戴轩

编辑 刘晶 张湘涓

校对 杨利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薛珺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戴轩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新闻8点见丨伊朗港口爆炸已致14人死亡;“天坛奖”十大奖项揭晓
时事
新家见,“天坛口腔医院”
北京
北京口腔医院主院区28日正式开诊,天坛院区将不再提供医疗服务
北京
北京口腔医院主院区今起试运行,12月28日起天坛院区全面停诊
北京
早安北京0428:最高温26℃;“五一”假期地铁延时计划表发布
北京
清明假期,北京市属公园接待游客225万余人次
北京
2000余户!大兴这处安置房完满交付
新京号
这场早餐会,聚焦芜湖未来产业!
新京号
北京已完成13个市属央属医院疏解项目建设
北京
公布比赛视频、介绍救治情况,北京市足协回应郭嘉璇意外离世事件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