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已累计开放数据72亿条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编辑 白爽
2024-12-25 14:26

科技与生态,数字技术与绿色经济,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新质生产力和绿水青山交融,一座城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举行的2024年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发展成效发布会上获悉,北京市着力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十年间实现PM2.5浓度降幅超60%、碳排放强度降幅达50%。

 

同时,积极探索推动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打造了国内首个“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的自主知识产权数据交易平台,建设了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等,其中,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已累计开放数据72亿条。

 

大数据,如何有效实现价值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城市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北京市发改委体改处副处长孙彩娜介绍,北京市围绕人才、资本和知识产权等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力。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通过产研一体加速人才培育,新设千亿级政府投资基金,打造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开展大模型、量子通信、云计算等领域专利批量预审,当前,北京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48件、居全国首位。

 

数字经济的时代,数据越来越成为核心的生产资料。孙彩娜介绍,北京市围绕数据要素构建基础制度和环境,积极创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国家数据管理中心、国家数据资源中心、国家数据流通交易中心等,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供强劲动力。同时率先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创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新模式,建成了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目前已累计开放数据72亿条。

 

据了解,北京已连续3年处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第一梯队”,作为“先行者”,北京在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规则和路径的建设。北京已推动编制了数据资产登记、质量评估、合规入表等5项标准,为全国数据资产化提供规范指引。率先探索数据资产价值实现有效路径,建成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打造了国内首个“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的自主知识产权数据交易平台。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率先落地监管沙盒,为大模型企业提供“强大算力+海量数据+监管合规”的完整训练要素。

 

新技术,逐渐进入百姓生活

 

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这些引领世界发展的新科技,并不是远离日常生活的科幻场景,而是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自动驾驶无疑是现代数字技术最知名的应用领域,北京市发改委基础处副处长韩飞介绍,北京市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领跑全国,目前已成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之一,不断对外输出“车路云一体化”的“北京经验”。

 

张家湾设计小镇、运河东大街等约200处重点路口已实现自动驾驶小时级准动态优化,今年内将实现分钟级动态优化。火车站、机场场景陆续开放,示范区到北京南站安全测试里程超4万公里。

 

韩飞介绍,自动驾驶示范区将于今年完成3.0阶段建设,实现600平方公里自动驾驶示范区覆盖,同步推动4.0阶段前期工作,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迭代升级。

 

和自动驾驶相关的产业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扩展,北京市发改委地区处副处长陈思介绍,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接驳车等八大类应用场景,累计服务超206万人次。

 

在城市副中心,林木森森的绿心公园内,运营采取全方位的节能降碳措施,使得这座公园成为绿色城市建设的标志。三大文化建筑坐落其中,其间还有无人驾驶的小巴往来,游客可以坐上小巴,畅游生态与文化交融的世界。


2024年3月,无人驾驶小巴停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P12停车场等待接送乘客。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宜居地,绿色城市的变迁

 

生态绿色,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和基础色。北京市发改委资环处副处长焦江波介绍,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是继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后,北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项重大标志性举措。

 

据悉,北京市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稳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十年间PM2.5浓度降幅超60%、碳排放强度降幅达50%。

 

今年,《关于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意见》印发,明确重点发展先进能源、合成生物、替代蛋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气候韧性和生态环保、绿色金融、新型绿色专业服务7个战略性、基础性绿色产业。据专业机构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北京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有效量6.3万件,累计发布142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推荐目录。

 

随着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建设,城市正在变得更美丽宜居。据介绍,北京着力打造花园城市建设,如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基本实现了万亩绿地景观,初现“南囿秋风”历史风貌,正成为首都南部的生态“绿肺”,也成为群众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生活乐园。西南二环水系滨水空间开放提升工程打造的滨水慢行系统,强化水域空间、滨水绿带、滨水城市功能一体化建设,为市民营造了一个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北京市新增绿道500公里,环二环80公里绿道实现全线贯通。海淀区田村城市休闲公园等多个项目在建,建成后新增公园绿地近130公顷,为市民提供就近的休闲游憩空间。”韩飞说。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一景。北京市发改委供图


看山人,变成新产业股东

 

生态环境的提升,不断改善着城乡居民的生活,与此同时,北京还在不断探索生态价值实现的路径。

 

截至目前,北京共10家中资银行设立21家绿色金融特色机构。前三季度,北京市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1万亿元。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上,截至2024年10月底,北京碳市场各类产品累计成交约1.1亿吨,成交额近46亿元,成交价格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陈思介绍,通过实施两期京津风沙源治理、两轮百万亩造林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容量不断扩大,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新的生态涵养区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大项目仍在相继落地,2024年1-11月,生态涵养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2.1%。

 

对生态涵养区来说,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尤其重要,怎样把生态资源变成发展的资源,关系着生态涵养区的未来发展以及涵养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陈思介绍,北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和地区生产总值交换补偿机制,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动能转换,发布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评价地方标准,促进产品价值增值和农民增收致富。同时,率先开展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以门头沟区西王平村京西古道沉浸式生态小镇项目为试点,将过去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生态产品,通过科学系统的测算,给出具象的价值,让守护绿水青山的“看山人”也成了“股东”,通过市场化方式打通了保护与发展协同共生新路径。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白爽 校对 杨利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北京16条措施支持未来产业发展
北京
从习主席服贸会贺信,看中国不变的决心
时事
北京MaaS日均服务绿色出行超六百万人,累计碳减排46万余吨
北京
便捷市场准入、创新监管方式,市场监管赋能高质量发展
新京号
怀柔科学城五年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86项
北京
29个科技设施进入科研状态,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86项
新京号
“两区”建设五周年 大兴公布亮眼“成绩单”
新京号
北京数据集团揭牌成立,助推北京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财经
海淀去年实际利用外资17.66亿美元,连续7年居全市首位
北京
北京经开区构建五大支撑体系,加快建设全域人工智能之城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