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今年1至9月,检察机关办理涉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犯罪案件159件
新京报 记者 行海洋 编辑 张磊
2024-12-25 11:16

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12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外通报,今年以来,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打假治敲”专项行动、“检察护企”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财经、环保、民生、汽车等重点领域的利用新闻信息敲诈勒索、强迫交易、非法经营等违法犯罪活动。1至9月,共办理涉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案件159件423人。

 

随着互联网与自媒体迅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打着“舆论监督”旗号利用网站、自媒体等平台,恶意搜集、编发负面信息,通过有偿新闻、有偿删帖、以曝光负面信息相威胁索要财物等方式实施敲诈勒索、强迫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日渐高发多发,严重侵害被害单位的财产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的新闻传播秩序。

 

最高人民检察院普通犯罪检察厅负责人介绍,司法实践中,此类犯罪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犯罪手段具有隐蔽性、非接触性。不法分子假借“舆论监督”之名,表面上是为社会正义发声,实际是通过恶意炒作或制造舆情威胁敛财,即通过网络广泛搜集并发布相关企业的负面信息,以舆论裹挟被发布对象,通过“花钱删帖”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有的主动联系被害方投放负面信息,迫使被害单位缴费删帖,有的以扩大负面影响实施胁迫,打着“商业合作”的旗号,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收费以规避风险、掩饰犯罪,企图为敲诈敛财披上“合法”外衣。

 

犯罪对象体现较明确的目标性、时机性。不法分子主要针对财经、环保、食药、民生等社会关注度高、舆情影响大的重点领域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处于上市、融资等关键节点的大型企业。

 

犯罪方式呈现专业性、组织性。既有个别新媒体从业人员滥用舆论监督权以媒谋私,更多的是不法分子通过成立专门公司,经营管理、媒体运营、暗访撰稿、信息发布、对接删帖“一条龙”作业,借助短视频平台、微信、微博等平台注册账号,形成网络媒体矩阵,有专人负责负面信息收集发布,专人负责联络洽谈“合作费用”,专人负责签订所谓合同及风险防控。

 

最高检普通犯罪检察厅负责人表示,为充分揭露此类涉新闻敲诈案件的特点和危害,依法保护相关企业的合法权益和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今年以来,最高检重点惩治假借新闻监督之名,针对企业实施的敲诈勒索等犯罪,以及为网络敲诈等行为推波助澜的“网络水军”、行业“内鬼”所涉犯罪,并将此类案件办理作为今年“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打击惩治的重点领域和“检察护企”专项行动的重要方面,大力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扫除障碍。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利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行海洋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涉低龄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最高检最新消息
新京号
最高检:将研究出台低龄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核准追诉意见
第一看点
最高检:研究制定办理低龄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核准追诉案件意见
时事
权威发布|我市召开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
新京号
权威发布|我市召开2024年度全市政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新闻发布会
新京号
炮制假新闻、有偿删帖……惩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犯罪典型案例发布
第一看点
炮制假新闻、有偿删帖……最高检发布依法惩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犯罪典型案例
新京号
新闻8点见丨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时间公布;增值税法通过
时事
权威发布|我市召开“法治政府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九场——市公安局专场
新京号
着力整治趋利性执法司法,“检察护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