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当前监测数据造假手段有哪些新变化?生态环境部回应
新京报 记者 张璐 编辑 刘梦婕
2024-12-24 14:49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表示,今年10月生态环境部公开通报的第三方机构监测过程中弄虚作假问题,造假手段和方式非常典型,可以概括为“不到现场、到了不采、采了不测、测了篡改”,今后将从根源上解决上述造假问题。


他表示,生态环境部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管工作,特别是对监测数据造假,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打击。


总体上看,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大类。其中,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由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监测数据总体客观准确、独立权威、真实可信,与老百姓的感受保持一致。污染源监测方面,问题主要出现在排污单位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开展的监测活动中,弄虚作假现象较为突出。


自2022年10月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专项整治,共查处1968家弄虚作假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移送刑事案件167起,公开曝光62个典型案例,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今年10月,生态环境部公开通报的山西方创公司、西安科纳公司两起刑事案件就是发生在第三方机构监测过程中的弄虚作假问题,造假手段和方式非常典型,可以概括为“不到现场、到了不采、采了不测、测了篡改”。

“不到现场”,坐在办公室就系统造假,并出具虚假的监测数据和报告;“到了不采”,检测人员到现场后进行“表演式”采样,假采样或者少采样,到实验室内伪造数据;“采了不测”,主要表现为故意更换、遗弃监测样品,出具与所采样品无关的监测数据和报告;“测了篡改”,主要是在分析测试或编写报告环节篡改数据。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上述造假问题,生态环境部将从“部门联动、科技赋能、法治保障”三个方面继续努力。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进行穿透式监管。同时,推动建立针对环境监测活动“人、机、料、法、环、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应用视频监控、北斗定位、数据和参数直联直采等技术,强化技术防控,实现“现场可视、设备可溯、监测可控、样品轨迹可追”。发挥技术优势,破解打假难题,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目前,生态环境部正配合司法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制定工作。条例将以打击监测数据造假为重点,推动赋予生态环境部门打假处罚权限,进一步压实排污单位数据质量主体责任,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同时提高违法成本。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对车检“异地包过”,不能止于“一事一查”| 新京报快评
观点
两会院士说|江桂斌:建议尽快启动新污染物基础研究专项
时事
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迎强监管,夸大和虚假宣传被叫停
汽车
权威发布|我市召开“鲁医健康说”东营卫生健康系列体重管理服务年专场新闻发布会
新京号
新闻8点见丨为什么亏钱也要飞?航司“以价换量”博弈
时事
新闻8点见丨回顾外交主题记者会23问;1411条数据起底缅甸电诈
时事
提高治理欠薪的制度执行力(人民时评)
新京号
证监会主席吴清发文,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六方面任务明确
第一看点
《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发布
第一看点
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