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徽星”闪耀登场,来中国科学技术馆与众多中西数学家“相遇”
12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馆联合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滨州市人民政府(刘徽故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同举办“殊方同致 数铸文明”展览启幕暨“刘徽星”命名仪式活动。
嘉宾“吹一口气”点亮绚丽的毕达哥拉斯树。“殊方同致 数铸文明” 展览从人类文明发展与中西文化交融视角,以多元方式展现数学与文明关系,观众可从特定门头造型进入展览,领略数学起源、精妙与魅力,与众多中西数学家 “相遇”。
嘉宾观看牟合方盖与球体之间的奇妙联系。牟合方盖是由中国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首先发现并采用的一种用于计算球体体积的方法。刘徽(约225年—约295年),山东滨州邹平市人,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数学史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九章算术》中计算天地的方法。
嘉宾体验“算姓大师”。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三六一七一二号的小行星被冠以中国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的名字,命名为“刘徽星”。据介绍,“刘徽星”最初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于2007年11月5日发现。2024年9日,经紫金山天文台申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复,这颗小行星得以以刘徽的名字命名。这颗小行星的命名是对刘徽及其代表的中国数学的崇高敬意。
华罗庚手稿。
清同治四年金陵刻本《几何原本》。“殊方同致 数铸文明”展览将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出至2025年3月,后续将开启全国巡展。
记者 浦峰 张璐 摄影报道
编辑 张鶯 校对 李立军
热门评论
189****6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