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南水北调水源地,一渠清水背后的生态保卫战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编辑 白爽
2024-12-10 17:5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系着上亿人的用水安全,如何保障水的洁净?对水源地来说,这不仅是一个重大任务,更是一场转型发展的考验。

弯弯曲曲的小路沿着山势一路向下,山腰处有一座小小的污水处理站。处理站掩映在古树与青竹之间,没有任何污浊的气息,林中两栋小房子里放着各种设备,一个个池子中,污水经过层层处理,变成可以重复使用的中水。

 

处理厂位于湖北十堰武当山大湾村,是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中改建提升的生态保护项目,在南水北调水源地,这样的项目还有许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系着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上亿人的用水安全,如何保障水的洁净?对水源地来说,这不仅是一个重大任务,更是一场转型发展的考验。

 

每滴清水,都需要最长久的保护

 

每隔一段时间,景区办事处副主任薛花军都会下山看看,这座建在山间的污水处理站,承担着武当山上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尽管几乎不需要人工操作,但依然需要定期观察和维护,保障处理站的正常运行。


污水处理厂占地不大,仿佛一个小小的农家院落,四周没有人烟,只有古树森森,地面之下的机器完全听不到噪声,站在院子里,只有鸟鸣远远传来。

 

就在这个看起来不大的院子里,每天可以处理1200吨污水,处理标准达到一级A,这意味着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排放进入自然界,和雨水相当,不会对生态造成任何影响。


11月28日,湖北十堰武当山,薛花军正在查看污水处理厂的运转情况。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武当山位于南水北调水源地范围内,在这里,每一处排放的污水都受到严格管控,都必须经过高标准处理后才可以排放。薛花军介绍,这座处理厂原本每天只能处理800吨污水,管线也有多处老化,2019年,在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项目的帮助下开始提升改造,提高处理能力,提升处理标准,全面保护水源地生态。

 

在整个水源地,还有许多这样的项目。在湖北十堰,犟河自东向西流淌,是丹江口水库的上游支流之一。犟河流域曾经是当地的工业区,随着生态发展,工业区逐渐转型,恢复生态,当地先后进行了多次流域治理。在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中,这里又进行了提升改造。如今的犟河,清澈的河水中水草摇曳,青绿的河岸上绿树成荫,许许多多犟河边的村庄也成为当地人休闲旅游的目的地。

 

位于犟河边上的斤坪村,就是在流域治理中改变模样的村庄之一。村支书鲍正利介绍,在治理之前,村庄附近的河道里有许多杂物阻碍水流,对防汛有一定影响,更重要的是,汛期水流较大,且水质难以保障。在对口协作项目实施中,河道被清理改造,来自北京的专家在当地指导种植各种净化水质的水生物,沿途的村庄还组成了护水志愿者队伍,常年巡视,保障河水常年干净清洁。

 

全面监测,不让一滴水受到污染

 

丹江口水库汇集了上游众多水源,汉江、堵河、丹江、白河……仅在丹江口市境内,就有57条入库支沟,这些来源众多的水流,最终汇成超过1058平方公里的丹江口水库。

 

如何保障水库及各条汇入支流的水质?在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记者了解到,为保障水源地水质,南水北调工程建起了一张覆盖全域的监测和治理网络。

 

在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一个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水库的各种监测数据,从调出水量到每一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都在实时变化。相关负责人介绍,智能监管平台有六大系统,如小流域水质监测系统,对每一条入库支沟的主要水质指标进行智慧监测,自动监测站每4小时推送一次水质情况,人工站则每三天检测一次水质,“我们要求所有的入库支沟都必须是二类水,如果某一条支沟在二类以下,它这个绿色点位就会变红,我们立即启动溯源,排查是什么原因造成水质下降,进行相应处理。”


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的巨幅屏幕上,实时显示整个库区及入库支流的监测情况。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在水库区,当地建立了一个环绕全库区的监测网络,包括监测水库本身的天眼系统,以及环库公路危化品车辆监控系统。相关负责人介绍,环库天眼系统包括卫星遥感、高清摄像头、无人机巡飞三部分,其中,卫星遥感可以观测到人畜活动、漂浮物、水质异常变化;环绕水库沿线有260个高清摄像头,每个摄像头都有自动算法,且有夜视功能,发现问题后自动报警;无人机巡飞系统则由20架返巢式无人机组成,每天在固定时间、固定航线进行3次巡飞,发现问题后自动拍照,在后台可以随时查看画面。

 

合作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动力

 

在南水北调的源头,生态保护每一天都在变得更加完善和周全。水库周边及入库支流的附近,一个个城市和乡村正在为水源保护而付出努力。与此同时,水源地的产业和经济正在经历快速转型,在保护生态与地方发展中寻找新的路径。

 

河南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在当地一家中医药产业研究院中,众多中草药制品陈列在一个个架子上。

 

南阳古称宛,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也是著名的中草药产地,当地生产多种道地药材,南阳当地有“八大宛药”,包括艾草、山茱萸、辛夷、桔梗、丹参、栀子、金银花、夏枯草。

 

在生态转型中,传统的中草药产业成为新产业发展的资源。该研究院副院长陈增喜介绍,近年来,当地开发了多种以传统中草药为原材料的产品,如艾草制成的各种日用品、化妆品等,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还远销“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比如我们的中药材眼贴,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这是由北京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在南阳研发并生产销售的,可以说是北京和南阳联合开发的生态产品。”陈增喜说。


陈增喜正在介绍研发的生态产品。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数据显示,仅南阳市宛城区就有130余家艾草加工企业,开发生产出六大类200多种产品,加工销售年产值近10亿元。

 

在发展传统生态产业的同时,南阳市还在快速进行现代智慧产业的建设。据介绍,在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中,南阳市和北京市合作打造了南阳·中关村信息谷,建设中关村园区,大量先进制造业、医药健康业、科技服务业领域企业正在落地。更多来自北京的科技成果,在这里转化推广,变成地方发展的产业基础。

 

据介绍,南阳·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自2020年10月正式揭牌以来,已累计对接光电、防爆、医药健康领域项目800余个,注册落地企业230余家,现有入驻办公企业50余家,促进就业600余人。

 

新兴产业,在乡镇实现宜居宜业

 

在广袤的乡镇和村庄,生态保护带来的产业转型也在不断推进。

 

11月27日,湖北十堰方滩乡方滩村,53岁的余娥坐在小板凳上洗着萝卜,身边的一个大盆里装满了已经洗干净的萝卜。

 

余娥在一家乡村民宿工作,刚刚有团队定了民宿,她和同事们正在准备团队入住后的餐食。

 

方滩村位于堵河流域,整个村庄临水而建,在流域治理中,方滩村也踏上了转型发展之路。乡党委副书记顾超介绍,丹江口水库扩建之后,堵河水位上升,到达方滩村原本村庄的位置,村庄整体搬迁到水面以上,重新建设,同时开发新的产业,如乡村文旅产业链等。


11月27日,航拍方滩村。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在方滩村,临水步道、茶社、乡村咖啡厅、创客基地等随处可见。顾超介绍,在保护堵河水质的同时,方滩村利用堵河青山绿水的资源,建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综合休闲度假区,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村里写生、垂钓、露营、品茗、骑行,全年游客数量可达30万人次。

 

在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每个村庄都在寻找生态价值转化的路径,都在建设新的生态产业。十堰市郧阳区青山镇镇长李英介绍,在生态转型中,青山镇以茶叶为主导,发展茶叶种植、加工等产业链条,同时全镇各村又有各自的特色产业,如青山镇琵琶滩村生产的芝麻远近闻名,还酿造白酒、黄酒等。在北京的协作资金和项目的支持下,村里重修了道路,原本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变成了彩色的乡村公路,不仅让村里的产品更方便运输和销售,也让原本的村道变成了骑行旅游胜地。

 

许许多多来自北京的力量,正在一点点改变着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发展路径,让青山绿水真正成为地方发展的资源和资本,而这样的变化,仍在不断出现。

 

新京报首席记者 周怀宗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越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世纪工程十年记——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特别策划

关注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

相关推荐
鱼水的自由总是被捕获
健康
江水北上 终圆甲子梦
综合
引江济汉 荆州助力“黄金水道”
综合
北京“反哺”南水北调水源区 五年助推五万余人脱贫
北京
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全文)
时事
国新办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
第一看点
北京今年力争实现五大河流不断流,北运河京冀段游船6月互连互通
北京
源头蓄水 十堰7万人迁异乡
综合
四层防护邯郸力保水质安全
综合
南水“北漂”记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