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李勇:东中线一期已成为“生命线”工程
新京报 记者 行海洋 编辑 白爽
2024-12-08 20:33
按照2023年万元GDP用水46.9立方米计算,工程累计超765亿立方米调水量相当于有力支撑了北方地区超16万亿元GDP的增长。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历经五十多年规划论证。东、中线一期工程经过十多年建设,于2014年12月12日全面通水。

 

十年来,东、中线一期工程发挥了怎样的效益?面临哪些新形势、新任务?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以及东、中线后续工程规划建设情况如何?新京报记者就此专访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司长李勇。


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司长李勇。受访者供图


工程调水量支撑北方地区超16万亿元GDP的增长

 

新京报: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着高建设成本、长建设周期、大建设难度以及复杂的运营管理,这项工程有何战略性意义?

 

李勇:南水北调工程历经五十多年规划论证,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人民福祉。其中,东、中线一期工程历经十多年工程建设,自2014年12月12日全面通水至今已历经十年,已经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工程。

 

新京报:东、中线一期工程投入运行以来,我国南北水资源配置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李勇: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十年来,累计调水超765亿立方米,为沿线1.85亿人提供稳定优质水源,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跃升为多个城市的重要水源,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工程惠及京、津、冀、豫、苏、皖、鲁7省份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有效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改善了用水水质,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南水已占北京城区供水的70%以上,北京密云水库连续存蓄南水后,蓄水量突破历史最高纪录;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河南省10余个省辖市用上南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居民用上南水。东线一期工程构建了山东省“T”字形骨干水网,东线北延工程将东线一期工程供水范围扩展至河北、天津,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不断优化和完善。

 

新京报:水资源是城乡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南水北调对沿线城乡的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变有何影响?

 

李勇:东、中线一期工程促进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助力受水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

 

按照2023年万元GDP用水46.9立方米计算,工程累计超765亿立方米调水量相当于有力支撑了北方地区超16万亿元GDP的增长。工程累计向京津冀地区供水427亿立方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水资源保障。东线工程显著改善了京杭大运河的航运条件,京杭大运河成为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山东济宁段航道实现了内河航运通江达海;江苏运河货运量明显提升,多条航道通航条件得到改善。

 

供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华北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新京报:吃上好水,是沿线居民能够感知到的南水北调工程最直接的作用。十年来,“保障沿线群众饮水安全”是如何具体实现的?

 

李勇:东、中线一期工程涉及流域多、省市多、领域多、目标多,规模宏大、系统复杂、任务艰巨,必须进行系统科学精准调度,才能确保北调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工程通水十年以来,我们统筹流域内外和上下游用水需求,逐年度科学制定并落实水量调度计划,优化水量省际配置,实施科学精准调度,确保供水安全。通过建立工程水量调度会商机制,及时开展动态会商,加强优化调度,全力支持工程向华北、黄淮等地区抗旱保供水,最大程度满足受水区合理用水需求。

 

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流域是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利部协调制订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保障工作方案,会同有关部门、地方持续推进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保障工作。通水以来,工程供水水质长期持续稳定达标,东线持续稳定保持在地表水水质Ⅲ类以上,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Ⅱ类以上。

 

南水北调水质优良、供水保障率高,已成为沿线城乡供水的“生命线”。2017年、2018年山东省干旱期间,东线一期工程保障青岛、烟台等城市供水安全;2023年,中线一期工程实施大流量输水,缓解北方地区夏季持续高温干旱不利局面,保障工程沿线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2024年,利用东线一期工程多梯级累计抗旱提水8.82亿立方米,向山东应急抗旱供水3.94亿立方米。沿线老百姓实现了从“有水吃”到“吃好水”。

 

新京报:由于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地下水超采一度给华北平原带来生态环境破坏。南水对于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恢复、地下水位回升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李勇:东、中线一期工程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措施,有效保障了工程沿线的河湖生态安全,并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助力。

 

工程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生态补水118亿立方米,推动了瀑河、滹沱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得以显著改善。昔日被称为“酱油湖”的南四湖已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的行列,“泉城”济南再现四季泉水喷涌的优美景象,枯竭近三十年的河北邢台百泉实现泉水复涌。

 

华北地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中线一期工程向永定河生态补水,助力永定河2021年实现全线通水,这是永定河河道25年以来首次全线通水;通过东线北延工程向大运河补水,助力京杭大运河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期间,实现百年来连续3次全线水流贯通。


2024年9月,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一列火车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上通过。图/IC photo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需不断提高工程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新京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气候条件变化,南水北调工作面临哪些新形势、新任务?该如何应对?

 

李勇: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水旱灾害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极端性、反常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给南水北调工程安全运行带来严峻挑战。在极端水旱灾害频发成为“常态”的新形势下,工程外部安全风险急剧升级、更为复杂。同时,东、中线一期工程长期运行带来的安全风险隐患增多,要不断提高工程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构建安全风险防御体系,深入谋划工程长久安全。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加快完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扎实推进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南水北调工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职责定位,坚持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推动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也面临新的机遇。自2024年起,国家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这为加快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完善南水北调工程安全风险防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后续工程规划建设步入快车道。

 

加快推进西线工程、东线二期工程等后续工程前期工作

 

新京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以及东、中线后续工程目前筹备、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工程运行管理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李勇:我们贯彻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要求,高质量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引江补汉工程建设,加强工程进度、质量及安全生产监管。全力配合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和西线工程、东线二期工程等后续工程前期工作,提前协调做好西线工程先期开工准备。全力推进东、中线一期工程竣工验收,为后续工程建设奠定基础。积极推进中线调蓄工程规划建设,加快雄安调蓄水库和有关调蓄联通工程建设,切实提高中线工程供水保障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必须坚持“两手发力”,既增强国有资本对自然垄断环节的控制力,实现干线水网独立建设运营,又要积极推动各类经营主体进入具有供水、发电等效益的竞争性环节,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同时要深化水利投融资、水价、用水权市场化交易等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工程水价形成机制,完善项目建设管理、运行管护机制,不断提升南水北调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效率和水平。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编辑 白爽 校对 张彦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行海洋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世纪工程十年记——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特别策划

关注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

相关推荐
南水北调东线未来有望送水进京
时事
引江济汉 荆州助力“黄金水道”
综合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400亿立方米
时事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年度调水超90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时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输水已达200亿立方米
时事
南水明确“出渠价” 北京每立方2.33元
时事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五周年,43万多名移民搬迁
时事
四层防护邯郸力保水质安全
综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调水超258亿方
时事
水利部成立南水北调工程验收工作领导小组,部署验收工作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