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肉搜索”这个词
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而现在
一种成本更低
手段更隐蔽
信息泄露更彻底的
“人肉”新模式
“开盒挂人”正在悄然兴起
“开盒挂人”是一种新型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是指不法分子恶意公开他人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社交账号等个人隐私信息,煽动网民进行攻击谩骂。此类犯罪行为,造成部分被害人经历“社会性死亡”,甚至可能会造成受害者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互联网的开放性,让“开盒”行为不只局限于圈层之内,而且很容易蔓延,外溢到整个网络空间中,为网络戾气和网暴行为推波助澜。
薛某系某平台一名粉丝过百万的“网红”游戏主播,今年一月,薛某到公安机关报案,称近期有人非法将其身份证、户籍、家庭信息、网络账号、快递信息等公布在网上,并配有侮辱、谩骂等恶毒文字,这些信息在多个社交平台迅速散播,致其心情抑郁无法工作,并伴有轻生倾向。接报案后,公安机关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开展工作。
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抽丝剥茧、顺线追踪,逐步梳理出一个特大网络暴力犯罪产业链,成功锁定嫌疑人肖某,并以肖某为突破口,成功抓获涉案嫌疑人20人,刑事拘留2人,行政处罚8人,批评教育10人,实现了对该犯罪团伙的全链条打击。
“开盒“这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多样,有的可能是为了泄私愤,有的可能是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和个人“出位”,还有一些极端分子会通过“开盒”来制造网络矛盾、挑起纷争,破坏网络正常秩序。此外,还有一些“开盒者”,把“开盒”做成了一门生意,为其他人提供专门的“开盒”服务,牟取非法利益。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这种“人肉开盒”行为扰乱网络秩序,危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触犯了法律红线,必将受到严惩。
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被“人肉开盒”呢?
1.保护个人信息。在网络上不要随意透露如家庭住址、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敏感信息。谨慎使用公共Wi-Fi进行敏感操作,如需使用,避免传输个人敏感信息。仔细设置社交媒体的隐私选项,限制陌生人对个人信息和动态的可见度。定期检查和清理浏览器数据、缓存及历史记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2.谨慎使用网络服务。下载软件要从官方正规渠道,安装时仔细阅读权限请求,拒绝不必要的权限授予。避免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邮件、附件等,以防进入钓鱼网站或下载恶意软件导致信息泄露。注意保护账号密码安全,设置复杂且不同平台不同的密码,并定期更换。
3.提高安全意识。了解常见的网络欺诈手段和信息泄露风险,增强对网络安全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关注隐私政策,了解应用程序或服务对个人信息的使用和保护方式。对网上他人的信息搜索、求助等保持警惕,不轻易向他人提供自己或他人的个人信息。
4.关注自身言行。在网络交流中保持理性和文明,避免与人发生激烈冲突或参与网络骂战,减少被“人肉开盒”的诱因。对于自己发布的内容要谨慎,避免因不小心透露过多信息而被他人利用。
【网络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
来源:网信莆田
编辑:伍宁
值班主任:朱贞凡
审核:吴建辉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