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伊丽莎白一世与苏格兰玛丽一世
文明杂志
2024-12-07 09:20
进入文明杂志阅读更多内容

 

供图、支持/大英图书馆 撰文/明少琴

 

一位终生服务于国家,开创了英国历史上繁盛的“伊丽莎白时代”;一位率性而为,真实演绎了从女王到阶下囚的跌宕人生。终其一生,伊丽莎白与玛丽未曾谋面,但彼此间的明争暗斗却时断时续,纠葛几十载,令人唏嘘。

 

有人说,玛丽·斯图亚特(1542年-1587年,以下简称玛丽)的人生在25岁时就已经结束,而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1603年,以下简称伊丽莎白)的人生在25岁才刚刚开始。

 

一位是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也是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一位是生下来就继承苏格兰王位的女王。一位性格强硬、善于谋略,终生未婚未育,在位期间创造了英格兰近代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君主之一;另一位个性直率却也行事鲁莽,不计后果多次投身于情爱,政治并无建树,却屡屡以戏剧般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激起艺术家的遐思,成为他们笔下的“悲剧女王”。

 

二人虽有亲缘关系,但终其一生未曾谋面,以被世人称为“传奇对手”的故事而闻名。这其中,绕不开西欧错综复杂的继承权问题和16世纪风起云涌的宗教改革。

 

都 铎 王 朝 的 开 创

 

01

 

时间回到1485年。彼时亨利七世于博斯沃思战役击败约克王朝,入主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开创了都铎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及其属地周围地区。为了缓和政治矛盾,亨利七世与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成婚,以两大家族的联姻平息了继位的纷争,也终结了持续30余年的玫瑰战争(又称蔷薇战争,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断续续的内战)。

 

婚后,亨利七世夫妇多有所出,其中四个孩子活到了成年。长子亚瑟·都铎与西班牙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成婚,长女玛格丽特·都铎嫁给了苏格兰的詹姆斯四世。1501年,成婚不久的亚瑟·都铎因病去世。1509年,亨利七世辞世,次子亨利·都铎继承王位,是为亨利八世。

 

 

继位后的亨利八世先是与哥哥的遗孀凯瑟琳成婚,但皇后多次流产,只剩下一位女儿成为二人幸存的孩子。此时,皇后身边一位名为安妮·博林的侍从女官引起了亨利八世的极大兴趣,坚信年轻貌美的安妮会为他诞下王室继承人,而为了摆脱凯瑟琳皇后,他不惜向梵蒂冈递交二人的婚姻无效申请。在没有获得教皇许可的情况下,亨利八世秘密与安妮结婚,最终还让英格兰脱离罗马教廷,与之决裂。

 

次年,安妮在伦敦格林尼治普拉森舍宫生下一个女儿,取名伊丽莎白。伊丽莎白的降生让亨利八世夫妇俩都有些失望,尽管如此,安妮还是对伊丽莎白呵护备至,并运用各种手段促使议会通过《继承法案》,让女儿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

 

但亨利八世和安妮的婚姻也未能长久。在安妮流产了一个男婴之后,亨利八世渐渐耐心耗尽,二人的矛盾日益尖锐,在伊丽莎白还未满3岁时,亨利八世就以莫须有的通奸罪罪名将安妮斩首,次日与安妮的侍从女官珍·西摩订婚。

 

荆 棘 满 布 的 年 少 时 光

 

02

 

一夜之间,年幼的伊丽莎白就从第一顺位继承人变为非婚生女,父母的婚姻关系被宣布无效,封号被褫夺,从“伊丽莎白公主”变成了“伊丽莎白·都铎小姐”。幸而伊丽莎白在教育方面未有缺失,4岁起就有专门的家庭教师指导学业,自小,伊丽莎白学业优异,尤其是在语言方面展露出异于常人的天赋,被人夸赞:“好像每种语言都是她的母语”。

 

 

1550年,结束多年正规良好教习的伊丽莎白成为那个时代一位受过最好教育的女性。而在皇后的规劝下,亨利八世也通过《继承法案》重新赋予两个女儿紧随爱德华之后的王位继承权,但两人仍是法律上的私生女。不过,身份的恢复也让伊丽莎白多次莫名地陷入阴谋和反叛的漩涡之中,被信奉天主教的姐姐排斥欺辱、囚于伦敦塔不得自由,在宫中如履薄冰。正因如此,她自小就知道行事谨慎的重要性,也常告诫自己切勿感情用事、走向极端,因为她清楚地知道王位和断头台的距离并不遥远。

 

襁 褓 中 的 苏 格 兰 女 王

 

03

 

伊丽莎白9岁那年,苏格兰的国王詹姆斯五世(玛格丽特·都铎之子)与他的第二位皇后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前两个早夭),是个女儿,取名玛丽·斯图亚特。玛丽生下6天,才30岁的詹姆斯五世就与世长辞。当时有资格继承王位的男性后裔都已离世,冠冕只能落在襁褓之中的女婴头上。1543年9月9日,在苏格兰斯特灵城堡的皇家小礼拜堂举行了女王加冕仪式。

 

玛丽登基不久前,英格兰与苏格兰才刚签署的《格林威治条约》便分崩离析,此条约蕴含了亨利八世迫不及待促进两国联合的计划,包括他的儿子与玛丽的婚约。亨利八世要求玛丽一断奶就要送往英格兰,由其抚养至成婚。但玛丽的母亲坚决反对与“异端邪说”的新教国家联姻,且她没怎么费力就看到婚约里的一个陷阱,收了亨利八世贿赂的掮客们承担了这样的责任:万一这个婴孩早夭,他们就得设法使“王国的全部统治权力和财富”也归亨利八世所有。

 

 

这场对苏格兰极其不利的婚姻最终没有达成,恼羞成怒的亨利八世愤然对苏格兰领土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杀尽男女老幼的攻击行动,毫不掩饰他的暴虐。年岁尚小的玛丽,并不知道这世界已经开始为她流血漂杵。而法国国王亨利二世趁此向苏格兰抛出了橄榄枝,他提出若是让玛丽与其儿子结婚,则出兵相助。玛丽的母亲答应了这个权宜之策。就这样,1548年8月,年仅5岁的苏格兰女王被送上开往法国的航船。

 

与伊丽莎白自小在宫中步步小心不同,玛丽在法国宫廷里度过了最自在无忧的十年。她在法国享受着最奢华的生活、接受最好的教育。玛丽十几岁时就很好地掌握了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五六种语言,在诗歌、马术和乐器等方面也有所擅长。

 

初  显  争  端

 

04

 

1558年,16岁的玛丽在巴黎圣母院如约与法国王子成婚。翌年亨利二世病故,她的丈夫弗朗索瓦二世继位,法国皇后的冠冕又加注在了玛丽的身上。与此同时,在英格兰,25岁的伊丽莎白刚登基不久,开启了她治下的“伊丽莎白时代”。

 

但伊丽莎白非婚生女及新教徒的身份让她的王位并不稳固,且她未婚未育的情况也让继承人的问题尤为突出。这时候,按照当时的继承法,作为亨利七世外曾孙女的玛丽居然成了最有可能登上英国王位之人。

 

但玛丽此时只是一位少不更事的十几岁少女,在一些谋臣的游说下,她未选择对这位从未谋面的表姑忍让行事——承认伊丽莎白为合法女王,也未选择兵戎相见、以武力夺取王位,而是在所有证书中自称“法兰西、苏格兰、英格兰与爱尔兰女王”,甚至将英国王冠图案用到自己的纹章上并拒绝在《爱丁堡条约》上签字。玛丽的种种举动都向世人昭告着她的应有权力,却没有以实际行动去捍卫。这些行为给王位还没坐稳的伊丽莎白制造了恐慌,但同时也让她对这位表侄女无甚好感,据说伊丽莎白曾言:“以我的王位和我所处的时代为名,她将不可能获得储君的地位。”

 

 

玛丽成婚才两年,本就身体羸弱的弗朗索瓦二世病故,苏格兰也传来她母亲去世的消息,虽然在法国拥有封地和大笔收入,但玛丽还是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故乡苏格兰。而等待她的,是她根本无法应对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

 

彼时,德国人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开创了新教思想,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斗争席卷整个欧洲,苏格兰也不例外,而且比任何其他地方都更为激烈。在玛丽回来之前,苏格兰就已完成了新教改革运动,统治实权掌握在新教徒贵族手中,首领是玛丽的私生兄弟、第一代莫里伯爵詹姆斯·斯图亚特,作为当时国内最有财势之人,他毫无顾忌地接受伊丽莎白的津贴。玛丽虽无从政经验,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离家多年,缺乏可用的军事力量,无法与新教徒贵族对抗,只能暂时隐忍。

 

玛丽生性虽随和温顺,但也常常由着性子行事。1562年,在听闻法国胡格诺派新教徒遭到大屠杀的消息后,她举办舞会彻夜欢庆、大肆狂欢。此举遭到苏格兰新教改革者约翰·诺克斯的反感和抨击,他公然鼓动众人反对玛丽,还多次指责玛丽热衷弥撒、生活做派太过奢华,举止轻浮。当时,玛丽在国内极不受欢迎,就连宫廷琴师也拒绝在圣诞弥撒上为她演奏。

 

情 爱 与 王 位

 

05

 

相较玛丽初回故土的迷惘,刚坐上王位没多久的伊丽莎白似乎顺利一些,毕竟她自小就明白谨慎处事的重要性。也许是从前任君王、其姐姐玛丽一世(英格兰)的血腥统治中悟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伊丽莎白竭力塑造和蔼的亲民形象。

 

而对于那位对其王位有莫大威胁的苏格兰女王,伊丽莎白知道无法以硬碰硬的方式消解,亦仔细考虑过以何种方式改善二人的关系。二人曾多有书信往来(她们在信中互称姐妹),伊丽莎白试图说服玛丽接受她指定的婚姻:如果你同我建议的男子结婚我就立你为继承人。而玛丽则回复:如果你立我为继承人,我就同你建议的任何男子结婚。可见,谁都不愿做先退让的一方。但这不妨碍她们依旧互相问候、送礼、祝愿,在世人面前上演着亲戚情深的戏码,但若是涉及协议的正式签订,或是会晤之事,二人又都谨慎地规避。

 

 

1565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玛丽不顾伊丽莎白以及莫里伯爵等一众朝臣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堂弟达恩利勋爵亨利·斯图亚特。亨利是一名天主教徒,祖父曾是苏格兰国王,曾祖父则是英格兰的亨利七世,同时具有继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位的条件。

 

不过,两人的婚姻不久即被证明玛丽“为爱痴狂”的任性而为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这位达恩利勋爵虽相貌堂堂,却是个只会寻欢作乐的贵族公子哥,婚后不久就愈发虚荣傲慢、贪求权力。与亨利成婚第二年,玛丽生下一个儿子,取名詹姆斯·斯图亚特,这位皇子的诞生无疑给伊丽莎白一记重锤,王位岌岌可危,痛恨和绝望在那一刻被放大到极致。但伊丽莎白毕竟已当政多年,她很快将所有愤懑都隐于心底,如同一位实力精湛的演员,在世人面前表达了自己对玛丽最真挚的祝福。

 

说起来,伊丽莎白传闻中的情人也并不算少,但与玛丽莽撞地陷入情网不同,身在其位的伊丽莎白对婚姻慎之又慎。当年登基就引来了欧洲各国大量求婚者,执政后她也曾和宠臣罗伯特·达德利互生情愫,甚至萌生结婚的念头。但碍于二人的关系在宫廷中引发争议,加之达德利还被卷入杀妻丑闻,权衡再三,理智战胜了情感,伊丽莎白放弃了这段因缘。

 

伊丽莎白并没有浪费自己的优势,她以婚姻为砝码,不失时机地借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一次次利用联姻事宜与不同国家寻求政治结盟,随后又找种种借口推脱、设置障碍,如此反复。由此,她为英国的发展创造了三十余年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也为其成为欧洲强国奠定了基础。

 

 

相较于伊丽莎白的理性与自持,玛丽还是一如既往听从内心,秉性不羁。孩子的诞生并未让玛丽夫妇的关系得到修补。达恩利勋爵因嫉妒玛丽与其私人秘书大卫·里齐奥之间的情谊,与人合谋将大卫刺死一事更加速了二人之间的决裂。

 

在种种不可控的因素下,玛丽又一次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身边的博思韦尔伯爵四世詹姆斯·赫博恩,他豪放的男性魅力让前两任丈夫在玛丽心里完全失色。而没过多久,在爱丁堡一栋别墅养病的达恩利勋爵就命丧于一场爆炸,有明显的证据显示他是被人谋杀的。所有人都不假思索地怀疑是玛丽和博思韦尔伯爵四世合谋,苏格兰女王成了人们眼中谋杀亲夫的凶手,博思韦尔伯爵四世也招致了对他的审判(最后法庭宣判他无罪)。尽管如此,在一些贵族的支持下,玛丽还是与博思维尔伯爵四世在圣十字架宫完成了她的第三次结婚仪式。

 

然而,总是不吝于赋予人生戏剧色彩的玛丽,婚后两天就愁容满面、叫闹着要自杀,这一闹让所有人感到错愕,惊讶于这位女王的反复无常。玛丽名声一落千丈,而她的荒诞行径也招致了自己没料到的后果:一干贵族联合起兵反叛。最终以博思韦尔伯爵四世出逃、玛丽被囚于苏格兰洛克列文城堡结束。1567年,玛丽被苏格兰国会特赦后退位,传位于儿子——只有一岁大的詹姆斯。

 

终  落  帷  幕

 

06

 

1568年,失去王冠与名声的玛丽从洛克列文城堡出逃。也许是出于天真,也许是万般无奈,她想到伊丽莎白郑重承诺过她的王位、想到她曾深情厚谊地说“她随时可将英国女王看作可靠的朋友”……她唯有向英格兰求救。而对于玛丽的不请自来,伊丽莎白一开始颇为吃惊,但很快她就表现出外交上一如既往的圆滑手段,亲手写了好几封信,满怀关切地向玛丽表示愿意为她提供庇护和支持。

 

也许,伊丽莎白最初对这位表亲的际遇是有些许同情的,但由于首相威廉·塞西尔的谏言与阻挠,伊丽莎白不得不重视玛丽踏入英格兰后对她产生的威胁。反复考量后,伊丽莎白打消了邀请玛丽入宫的念头,但也不让她离开,而是将她强行扣留起来。虽然玛丽一再强调,她的到来与王位无关,只希望能在英国平安度日,如果不便也可将她转到法国。但伊丽莎白以各种借口搪塞,既不与她见面或提供帮助,也不允她自由。

 

 

1568年10月至1569年1月间,英格兰对玛丽谋杀亲夫一事进行了质询。出于君权神授的观念,伊丽莎白并不希望玛丽被判谋杀罪,玛丽则坚持拒绝承认世俗审判的权威性。过程中,玛丽与第三任丈夫博思韦尔伯爵四世藏于首饰盒中的书信以及一些文件被发现,成为二人放纵情爱的罪证,让玛丽名誉扫地。尽管有人质疑信件的真伪,但审判已成定局。伊丽莎白并未让法庭做出不留情面的裁决,她私下让人转告玛丽,她只需让位就可裁定无罪,自由地留在英国。但玛丽断然拒绝。

 

来到英格兰的玛丽或许没想到这是她的最终归宿。她被囚禁起来,牢房从一座城堡换到另一座,阻断了她的自由。这一关,便是近二十年,在最后那几年,玛丽使人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这个历经磨难的女人已对争斗厌倦,也不再对王位抱有幻想。

 

1586年,当玛丽卷入以刺杀伊丽莎白及在英格兰复兴天主教为目标的巴宾顿阴谋后,英格兰国内处决玛丽的呼声高涨。虽然伊丽莎白对处决一位生来就具有君主地位的对手有所顾忌,但仍被大臣说服,签署了玛丽的处决令。次年,玛丽以被控刺杀伊丽莎白一世的罪名,在北安普敦郡佛斯里亨城堡被处极刑。据玛丽身边的侍女说,临刑前玛丽对她倾诉:“死亡将结束我多年的烦恼。”

 

行刑那日,为表明自己是一名天主教殉道者,玛丽特意选了一身鲜红衣裙,她无比坚定地说:“我生于天主教,长于天主教,愿意为天主教殉难。”玛丽死后,以君主规格下葬,享年45岁。

 

如此,两位女王拉锯了几十年的争斗,终落帷幕。

 

一 位 “荣 光”,一 位 悲 情

 

07

 

回顾玛丽短暂的一生,虽贵为一国君主,却享国日短,有人说她愚蠢,也有人赞她圣洁。她的前半生受尽荣宠,伊丽莎白拼力得到的东西她根本不费一丝力气。她天真、洒脱,总是任由骨子里深刻的浪漫情怀肆意发挥,不加克制。如果她只是一位普通贵族小姐,兴许那些故事只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风流轶事,但作为君主,她的草率随性对国家和自己都毫无益处。女王之名于她而言只攸关荣誉,却从未谈过责任二字。她写了无数书札,全是为了巩固和扩大自身利益,找不到一封谈及人民福祉和国家发展的内容。

 

“最后,玛丽·斯图亚特给她的国家只留下一生的传奇,而没有丝毫创造性的东西。”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为其撰写的传记中如此说道。

 

 

相比玛丽未曾为国家尽过一份心力,伊丽莎白则完全相反,一直悉心维护得之不易的王位。执政初期,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她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富强和资本原始积累的政策,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业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鼓励造船和航海业,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外交上与法国和解,在格拉沃利讷海战中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明宽容的政策还使得文学、艺术得到大力发展,人文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在被世人称为“黄金时代”的时期也为自己赢得了“荣光女王”的美誉。虽然这其中也不免几分黯淡色彩,但所创辉煌有目共睹。

 

有人说,玛丽体现了垂死挣扎的中世纪骑士时代的世界,而伊丽莎白代表的是正在蓬勃成长的新时代世界。一个由着真性情随意而为,一个谨小慎微,步步为营。孰对孰错,各有看法。在玛丽被斩首十六年后,伊丽莎白在伦敦里士满王宫逝世,终年69岁,历经118年的都铎王朝统治宣告终结。而王位继承权最终落在了玛丽的儿子詹姆斯身上,史称詹姆斯一世,兜兜转转,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就此拉开序幕。

 

 

本文节选自《文明》2022.05月刊

来源:文明杂志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伊丽莎白一世与苏格兰玛丽一世
新京号
奥地利:皇宫劲吹 “中国风”
新京号
最后的骑士
新京号
葡萄牙:大航海时代的珍爱与野心
新京号
亚当·斯密时代的苏格兰是什么样的?
文化
法贝热彩蛋:见证王朝兴衰的瑰丽传奇
新京号
都铎王朝:亨利父子的人文与王权
新京号
英国“大旅行”:知识之路与民族禀赋
新京号
都铎王朝:亨利父子的人文与王权
新京号
英国“大旅行”:知识之路与民族禀赋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