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春节申遗成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回响 | 新京报专栏
新京报 编辑 马小龙
2024-12-05 16:21
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

▲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图/新华社


据新华社报道,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是传统信仰、民俗礼仪的“集大成者”。春节,对每一个中华儿女而言都是饱含团聚、团圆与希冀的文化符号,是中华儿女年复一年心之所向的期盼与向往。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各族儿女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春节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软实力的最佳体现。春节成功申遗,标志着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得到了更广泛的价值认同。


多元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标志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有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其传统是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不断层累而成的,并在近现代社会中经历了一个重塑的过程。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传统节日大多受到农历时序的影响。春节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的“岁首”“元日”等概念,被视为新一年生产活动的开始。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


可见,“年”与农作物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即认为,年的初始含义是“谷熟也”。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原地区的汉民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进一步融合,庆贺春节的风俗也在多民族融合交流中不断发展,直至明清时期趋于稳定并接近现在的形态。可以说,中国春节本身就是多民族多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标志。


春节,这个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积聚了一年的情感与期待,经过充分酝酿,集中爆发,慢慢消歇。当自然的时间进入春节这样特殊的民俗情境中时,人们的所感所想、一言一行就都具有了文化象征的意义。


每个中国人都是春节的传承者


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春节的传承者。其他的非遗诸如手艺或者技能,一般人很难去继承,而春节的传承者却是我们每一个人。


临近过年,中国所有的城市、乡村都变成了情感磁场,把出门在外的人吸引回家,每个人都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的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可以说,无论从民族文化还是从情感认同,在中国人的心中,春节都有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价值体验。


▲春节申遗成功。图/新华社


从时间跨度上看,春节开始于腊八,结束于正月十五,前后约四十天,是时间跨度最长的传统节日。春节是民俗最密集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五,百姓在庆祝春节的过程中,几乎融入了我国民俗的所有形式。而春节的精神是理想、团结、辟邪、平安、顺利、和谐,也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春节,一方面是人们对未来红火年景的憧憬,另一方面也是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和价值构建。除夕夜阖家团圆,共享年夜饭,体现的是中国人对家族、血缘、亲情的重视;走亲访友拜年,体现了中国社会对“礼”和社会和谐的尊崇……


正因此,春节不仅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


是“中国时间”也是“世界时刻”


春节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也与周边文明乃至西方文明进行着交流互鉴。事实上,随着中国在不断开放中走向世界,春节早已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民俗节日。因而,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也就有了世界价值。


近年来,每逢中国春节,世界各地纷纷点亮“中国红”,共同分享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感受中国的多彩文化和开放胸怀。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世界各地,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盛事。一些国家政要、国际机构领导人在农历新年发表祝词已成为春节期间的“固定节目”。


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还通过了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的决议。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加大资金、人员、技术、信息交流的同时,不同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具有历史必然性。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民族的重要文化象征,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中国春节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的背后,是团圆、和谐、平安、敬祖、尊长等价值取向不断引发认同与共鸣。如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所说,许多表面看来十分古老的“传统”,其实往往是当代人有意识的发明,反映着当代人的价值与行为规范。


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传递着现代中国的开放、进步,既是“中国时间”,也是“世界时刻”。


春节申遗成功,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将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积极体现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文化价值理念,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华文化、共享东方魅力。


撰稿 / 赵清源(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杨利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姜大卫:没有人可以永远当男主角丨人物
娱乐
碰杯《2022中国诗词大会》,古井贡酒展示“飒”爽姿态
酒业
北京颁奖广场团队成立的332天:在鸟巢旁“平地起高楼”
冬奥
“双奥之城·看典”展示最美北京
北京
新闻8点见丨居民做志愿者义务送物资 北京疫情封控小区的除夕夜
时事
2022北京新闻中心正式对外开放
冬奥
从《叛逆者》到《赘婿》,新丽传媒的守正与创新
娱乐
权威解读冬奥遗产报告:创造丰厚冬奥遗产是成功办奥重要标志之一
北京
投资人笔记 | 移动医疗下半场怎么玩?
科技
春节京城庙会指南
综合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