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在南极大陆建成,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新京报 编辑 刘梦婕
2024-12-01 17:09

新京报讯 据中国气象局消息,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在世界南极日之际,12月1日,我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启动业务运行。这标志着,经过16年的科学积淀和创新探索,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入列”我国大气本底站家族,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9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


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观测场。图/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其观测数据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科学价值,有利于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长期变化及规律、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的影响。

 

在2007年至2008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海洋局在中山站共同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配备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自此开启南极大气成分观测业务。2010年,中山站建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高时间分辨率二氧化碳和甲烷连续在线观测业务,我国也成为第三个能在南极开展此项业务的国家。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7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

 

目前,我国共有青海瓦里关等9个大气本底站。同时,位于环渤海、四川盆地等气候系统关键区的10个拟新增大气本底站,已于今年7月启动为期一年的观测试验。

 

编辑 刘梦婕

相关推荐
《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极地海冰继续维持低位
时事
一周碳要闻: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进入披露时代(碳报第135期)
财经
我国重要地市级以上城市都将开展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
时事
一周碳要闻:频遭贸易壁垒,新能源如何突围(碳报第117期)
财经
中国气象局推进国家大气本底站建设,10个拟选站已启动观测试验
时事
我在南极搞测绘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