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北京评协组织文艺评论工作者代表赴老舍剧场观摩电影《不止不休》。“老舍剧场微影评”专栏选取若梅、纽敏、赵赞秋的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分享观影感受。
电影《不止不休》
电影《不止不休》是由贾樟柯监制、王晶执导的现实题材励志影片,由白客、苗苗、张颂文领衔主演。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以“调查记者”的视角,讲述一位涉世未深的报社实习记者韩东试图用一篇新闻报道改变一亿人命运的故事。电影构建出一个属于纸媒的黄金时代,通过实习记者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媒体人的选择与坚守。影片荣获第 42 届开罗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最佳影片、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导演”等。
当我们谈论新闻是在谈论什么
若梅
《中国自然资源报》编辑
《不止不休》是一部现实题材励志电影,由贾樟柯监制,王晶执导,白客、苗苗、张颂文领衔主演。影片还是张颂文不怎么为人所知的时候拍摄完成的,但因为某种原因三年以后才得以上映。影片主要讲述一位涉世未深的报社见习记者韩东用一篇新闻报道改变一亿人命运的故事。故事的年代是2000年前后,那时还是纸媒的黄金时代,通过白客饰演的这位见习记者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当时媒体人的选择与坚守。影片荣获第42届开罗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最佳影片、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导演”等奖项。
上映不易,观赏难得。尤其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以调查记者的视角揭示事件真相,在粗粝写实的风格中给人以震撼。韩东高中肄业只有初中文凭,但他有着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勤于写作也怀揣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调查乙肝代检事件,他在稿件真实、调查翔实、文章已经上版的时刻决定撤稿。为此,他不惜和伯乐老师黄江发生了争执,甚至影响到工作前途。因为看到好友张博就是这乙肝代检人群中的一员,因多次在就业升学等方面受到歧视,不得已才知法犯法找人代检。黄江对他说,你不要以为一个人可怜就没有错,做记者重要的是不要被同情心牵着鼻子走。韩东沉默了。真实是新闻作品的灵魂,但仅有真实就够了吗?老师告诉他手中的一支笔改变不了世界,而他想做得更多更好。你如果不是当事人,怎么可能有那种痛彻心扉的痛——他看到过张博眼里的悲愤交加。再次多方调查采访后,他在网吧一个字一个字敲下那篇《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我们国家那么多的人口,有1亿多的乙肝携带者在升学、就业、生活上遭遇歧视,从幼儿园起就被另眼相待,一生似乎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有谁能来为他们的命运鼓与呼,有谁能来为他们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代言,同样内容的文章,但这里面不仅有真相,更多的是真相背后的意义。乙肝代检背后是人们长期对乙肝这种病的传染性存在认知上的误区,是时候纠正人们的谬误和偏见了。
故事的原型是《南方都市报》记者韩福东,当年走访调查后写的那篇振聋发聩的《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一经《新闻周刊》刊出就迅速引发各方关注和讨论,为国家后续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了依据,也由此在3年后彻底改变了1亿多人的命运,从此不再有乙肝歧视。
纸媒时代和新媒体时代在不同语境下新闻走向不同,现在我们谈论新闻是在谈什么?互联网新媒体的低门槛,成了吃瓜群众的聚集地,很多内容为博眼球,标题惊悚,更新迅速。热搜也许满足了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快捷获取,却也因为没有扎实调查流于扁平化,缺乏深度厚度广度甚至难辨真假,所谓内幕不过是诱使人们揭开新闻表皮,品尝了一层层反转后也不明所以,难见真实。
才20年,一切都变了。我的小朋友说,时代的眼泪越落越快。回想那时候车马慢,那时候还有耐心去读一篇深度报道……那时候我身边还有着让我敬佩的新闻人,有脚力有笔力有担当,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事情让他们用文字改变着世界哪怕一点点。信仰之光让他们周身闪亮,如同这部电影中说的,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想起远方一位朋友写的几句话,信仰的模样,无非就是专心致志而已;信仰的意义,其实就是黑暗中看见光明。
事实是新闻,感想也是新闻
——电影《不止不休》观后感
纽敏
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这是一部让一亿人改变命运的电影,一个纯粹的励志故事。在没看影片《不止不休》之前,我还真不知道曾经有着一亿人的庞大群体,遭受过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因携带乙肝病毒被限制在入学、就业的门槛之外。
事情发生在2003年。韩东是个高中肄业的穷青年,偏要从东北来到北京闯荡。在到《京城时报》求职时,机缘巧合地得到了著名记者黄江的赏识,进报社当了一名实习生。于是,故事便在这两位男性之间展开了。
紧接着,整个影片的关键点来了。尽管几经周折拿到了矿难调查到的真实情况,韩东却没有一丝成就感,向黄江感叹做记者真的无能为力,明明看到了真实的情况,却改变不了什么,也帮不到别人。而黄江则见怪不怪,以非常平静的口吻告诉他:“咱们当记者的是改变不了什么的,你只需要把那些发生的事情记下来就可以了。感想不是新闻,事实才是新闻。做记者同情心只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按照前辈的“指引”,韩东以一腔热血投入新闻事业中。可是在一次参与一个血牛(出卖自己血液的人)的调查中,他意外发现了有人私底下干着乙肝代检的勾当,而且发现他的挚友张博为了通过考研,也在找人代检。得知韩东要在《京城时报》披露此事,因为有资料显示乙肝属于传染病时,张博激动地大声质问道:“什么传染病?你来北京跟我混的小半年我传染你了吗?我告诉你,我只是一个携带者,而且全中国每10个人当中就有1个我这样的,我们这些人就不配找工作吗?不配上学吗?”
正当我的心被张博的一席话重重敲击之时,剧情出现了逆天反转:面对社会的不公正,良知和正义感爆棚的韩东终于发力了。他向黄江要求撤掉了准备发布的新闻稿,直接导致失去工作和住房。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一地鸡毛的韩东继续通过采访几百上千人,把自己调查的结果发布到网上,立马引起了社会的轰动。有无数乙肝携带者在下面跟帖,讲述他们遭遇的不公。很快,这篇名为《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一文被黄江看到了,随后,文章正式发表在《京城时报》上。
韩东的报道很快引起了公共卫生界的关注,规定用人单位除特殊工种外,不得强行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2010年,教育部也发出通知,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五项”的检查,禁止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入学就业的限制条件。
看到影片结尾处,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正应了那句话: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同时,我也想斗胆纠正一下黄江的说法:事实是新闻,感想也是新闻。
如一盏明灯照亮现实的角落观
——观《不止不休》有感
赵赞秋
制片人
电影《不止不休》以其真实而有力的叙事,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主角在追寻真相的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不止不休地挖掘着新闻背后的故事。他的执着令人敬佩,让我们看到了新闻人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正义的不懈努力。
电影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从乙肝歧视到弱势群体的困境,无一不让人深思。它让我们意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公正的现象等待被发现和改变。通过主角的视角,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被忽视的人们的苦难,也更加理解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不仅是报道事件,更是要推动社会的进步。
影片的画面和音乐也为故事增色不少。细腻的画面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状态,而恰到好处的音乐则在关键时刻烘托出紧张或感人的氛围。演员的出色表演更是将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不止不休》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社会现实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社会问题,为那些被忽视的群体发声。同时,也让我们对新闻工作者充满敬意,他们用自己的笔和镜头,为我们揭示了世界的真相。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不止不休》这样的作品,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内容来源: 北京文艺评论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