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王珩 供图、支持/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韩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韩流”(Hallyu)一词,乍一听似乎略显过时,本是韩国围棋界形容1990年代末国际围棋赛中韩国选手屡创佳绩的现象,后来北京某报刊记者将其指代“韩国影视娱乐文化在中国的流行”,于是便流传开来,并正式收编到中国汉语词典中。彼时的“韩流”可是让韩国流行文化走出国门的强大推力,使这个东亚小国的软实力和国家形象排名逐步攀升。
回望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韩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工业化、科技化、城市化、现代化、民主化和国际化的一系列迅速发展,创造了所谓的“汉江奇迹”。尤其是1980年代末,随着军人独裁统治在韩国的终结,韩国社会各方面开始复苏。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又让韩国这个首个承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当时,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愈发重视,“文化产业”的概念首次提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东亚大部分地区,韩国也难逃波及,好在这也使其更进一步认识到在先天物质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必须寻找别的出路。1998年,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优先发展,促进经济振兴。
此后,韩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国民政府的新文化政策》等一系列条文法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法律上提供了绝对的保障。同时,面对韩国电影在本国电影市场上占比甚少的情况也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比如韩国电影分级制度建立,以促进本土电影的竞争和发展。
1999年,韩国导演姜帝圭自编自导的第一部本土大片《生死谍变》(又译《鱼》)票房打破了1997年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在韩创下的观影纪录。这部被视为韩国电影崛起的转折点之一的影片让韩国人对本土电影信心陡然激增,也促使韩企投入大量资金振兴韩国电影,并由此带动了韩国电视剧(以下简称韩剧)的兴起且频繁向周边国家输出,加之后来居上的韩国音乐,夹带的一股势不可挡的“韩国风潮”(Korean Wave)长驱直入,开启了一场至今尚未结束的全球之旅。
韩国影视剧:一张耀眼名片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几家广播电视台相继成立,爱情片成为当时的制作主流。1990年韩国政府对电视法的修改,对民营和有线电视台采取的鼓励政策让电视剧的制作更加社会化也更具竞争性。1992年,有着“韩剧王国”之称的韩国文化放送株式会社(MBC)播出的《嫉妒》标志着韩剧新类型——青春偶像剧的诞生,其后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等家庭剧也开始受到热捧,且在国门之外收获诸多忠实拥趸。
1993年,《嫉妒》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首次登陆中国内地荧屏小试牛刀,但反响一般。四年后,同样在央视上演的家庭剧《爱情是什么》不仅在韩国国内广受赞誉,在中国也引起不小轰动,创下的高达4.2%的收视率成为带动“韩流”日后风靡中国的良好契机。
2000年前后,韩剧持续升温,如一阵飓风吹遍中国各角落。当时,红极一时的《蓝色生死恋》在中国内地21个电视频道同时播出,而后《冬季恋歌》《浪漫满屋》接棒上映,热映度不减,成为80、90后的韩剧启蒙。无论怎样,善于造梦的韩剧让“韩式恋爱”步步深入人心,韩国成为一个令人心生向往的浪漫国度,而后将剧中明星任用为宣传大使、开展文化外交的方式也颇为奏效。
2003年,韩剧另辟蹊径,古装历史剧《大长今》在亚洲各地掀起了令人瞠目的“长今热”。摒弃了一贯的恋爱元素,此剧首次将底层女性的成长史作为叙述重点,且改变了传统历史剧沉闷的刻板印象。此前鲜少出现的朝鲜宫廷御膳文化也成为一大看点,而其中许多药疗和食疗都以中国《本草纲目》为参考,更是让中国观众倍感亲切。
在题材的选择上,韩剧一直推陈出新。比如2014年又掀起收视狂潮的爱情喜剧《来自星星的你》在剧情模式上有所突破——外星人和人类之间的爱情故事,当然,除了爱情剧,《请回答1988》等时代怀旧剧同样以好口碑引发热议。剧中以韩式饮食、服饰等文化符号还原一个真实可见的时代,不经意间接受文化浸润的海外观众大幅提升了对韩国的好感度。
2021年爆款韩剧《鱿鱼游戏》成为网飞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系列剧,欧美资深娱乐媒体《滚石》说:“这部剧集象征着流媒体时代一种打破内容边界的模式,就像最新的‘迪士尼+漫威’作品一样,让无数观众痴迷。
除了韩剧,韩国电影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2019年,韩国影片《寄生虫》最终创造历史,成为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非英语电影。次年,电影《米纳里》又获得第78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的奖杯也被韩国演员尹汝贞捧在手中,悬疑影片《分手的决心》收获2022年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K-Pop和背后的偶像公式
韩国影视剧的成功在内容和演员之外,还有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便是配乐。韩剧专门有音乐导演这一职务,每部剧的原声带在表现主题、渲染气氛等方面的精心炮制一直以来都有目共睹。主题曲、插曲和背景乐灵活运用、适时插入,有时可以达到一首音乐只为其中一个角色服务,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剧情发展的推动功不可没,在增色之余也为其音乐产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这些都与韩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关联不小。
“K-Pop”,是包括摇滚音乐、舞曲、嘻哈音乐和电子音乐等在内的音乐形式,自20世纪初发展以来,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文化之一。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结束后,驻扎韩国的美军让西方音乐开始传播并逐步被当地文化所接受,韩国吸收融合其中一些元素,开始打造具有本国特色的音乐。1990年代初的组合“徐太志和孩子们”(SeoTaiJi&Boys)开创了韩国流行舞曲和偶像组合的新时代;1990年代末期随着大批美籍韩裔的回归,爵士、蓝调等欧美音乐元素更为增多,这一时期韩国偶像组合模式诞生,H.O.T、Baby Vox、神话、S.E.S这些韩国现象级组合不仅风靡本国,在周边亚洲市场也风头强劲,“哈韩族”队伍愈发庞大,与之相符的妆容打扮亦成为潮流风向标。
韩国偶像行业的发达,和公司对这些艺人包括培训和包装在内的运作模式息息相关。1990年代中后期,韩国三大娱乐公司SM娱乐有限公司、JYP娱乐和YG娱乐相继成立,铺开了各自的造星之路。首先,花大价钱去寻找上百个低龄儿童,有的甚至是幼儿园或小学一二年级生,用大概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这些孩子进行歌舞的培训,最后只选出五六个人组成团体,说“百里挑一”并不为过。而后K-Pop又开始推出多成员团体,用差异性的人设吸引不同喜好的粉丝。后来加入的中国、泰国、日本和美国等成员,更是引得无数不同国籍的粉丝热捧。
2000年代后期的Super Junior、少女时代等组合在中国和泰国等亚洲国家人气颇高,但始终无法突破欧美市场,直至2010年,女子演唱组合Wonder Girls以一曲《Nobody》打破僵局,成为第一首闯进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榜单的K-Pop歌曲。两年后,一首《江南Style》则正式将K-Pop推入全球大众视野。这支互联网历史上首个点击量超过10亿次的MV斩获了YouTube“最受人喜欢的视频”吉尼斯世界纪录,歌手朴载相独创的“骑马舞”以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不断刺激着观者的视觉和听觉,成为上至明星下至普通百姓都热衷的年度“神曲”。
此后,BIGBANG、BlackPink、BTS(防弹少年团)等演唱组合攻势一波比一波强烈,开始凭借多元的宣传和过硬的才艺打入世界流行音乐的市场:BIGBANG作为荣登格莱美观望首页的韩国组合、BTS成为首个在“美国音乐奖”上进行表演的K-Pop团体,扛起了美国K-Pop大旗,打开了全球化旅程的开端。
当 “韩 流” 遭 遇 “寒 流”
虽然韩国流行娱乐文化之势如火如荼,但它们也并没有放松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在全球多国都设有韩国文化院、世宗学堂和文化宣传馆,定期举办“泡菜制作体验活动”“韩服文化周”等,让韩式生活、饮食和服饰形成强力的文化偏好,潜移默化中让“韩国制造”成为众人心头之好,创造了更高的连带收益。
比如《来自星星的你》一句经典台词“下初雪就应该吃炸鸡配啤酒”不仅让诸多餐厅的冷冻鸡翅重新上架热卖,周边许多国家也以“炸鸡啤酒”套餐作为吸引客人的招牌。《太阳的后裔》中的三星手机、现代汽车和韩国本土化妆品都获得了极大曝光率,当时就有人调侃:“男女主角一谈恋爱,现代汽车的销量就大增。”
如今“韩流”不分地域和种族地全球蔓延,不过在起初最受欢迎的中国,韩式魅力似乎逐步消逝。自2016年“萨德入韩”事件开始,加之中国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等原因,韩货不再是货架上他们竞相购买的香饽饽,韩国也不再是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从“哈韩”到“弃韩”,韩国似有“失宠”之嫌。
近年来,“韩流”这当红炸子鸡也引发争议不断。比如《华盛顿邮报》曾采访过多名家境普通、且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非裔中年妇女,她们对韩剧十分着迷,韩剧在她们眼中没有种族差异、没有琐碎家事,甜蜜美好,为此她们还学习韩语、学做韩式料理,似乎找到了逃避糟糕现实的最直接方式。在土耳其,甚至还发生过几名十几岁少女相约离家出走奔赴韩国定居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类似的事情屡屡发生,不得不让许多国家对韩国的“文化入侵”起了警惕之心,不过,早前欧美就有某些媒体发出过韩剧有过于美化之嫌的抨击。
国际上争议四起,国内也状况频出。因网飞和迪士尼等外国资本的大举进入,而导致韩国本土资本掌控力下降及文创产业面临不小危机。韩国各地电视台和OTT(视频流媒体平台)财政困难,使得剧集甚至综艺的播放量有所减少。此外,广受追捧的K-Pop产业也亮起红灯,增速明显放缓。接下来,韩国国内为了振兴国内文创产业,电视台和OTT将会进行筹资等一系列举动。“自救”的结果如何,只能静观其变了。但毫无疑问,“韩流”将来是否仍旧风靡全球,还是呈现颓势,从来不会缺少关注者。
本文节选自《文明》2023.10月刊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