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益无缝地融入了用户的各种生活场景中。”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公益平台部负责人赵国臣认为这是他做公益最大经验。
自2007年成立以来,腾讯公益平台从月捐、乐捐等产品切入,逐渐理解并深入公益界的社会系统,广泛连接用户、公益机构、企业、政府等各方,共创数字公益的系统解决方案。
今年9月,“99公益日”在历经十年变革更迭后,升级为“久久公益节”,超过120个腾讯产品和业务将公益元素融进其中,共有7.1亿人次参与。
新京公益专访了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赵国臣,以下是对话。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赵国臣。受访者供图
让用户从公益中感受到价值
新京公益:你是如何走上公益之路的?请结合你个人经历谈一谈对公益的理解。
赵国臣:小时候,母亲说,要多把手心向下,而非手心向上。我后来慢慢理解了,手心向下指的是给予别人东西,手心向上则是接别人的东西。这句话对我从小到大影响都很大,母亲希望我能够变得优秀的同时多帮助别人。
我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公益就是手心向下的给予。直到2005年,我在腾讯新闻参与策划“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我们联合100多家媒体,在一个月内从黄河源头走到入海口。大家看到黄河上游的水很清澈,越到下游越浑浊。我们拿瓶子取了9个水样,分别代表着黄河途经的9个省份,放在了腾讯在深圳的大厦里。你摇一下会发现水从清变浊,它背后体现着当地水土流失,生活、工业污染等问题。
我们想让更多人注意到,母亲河是怎么变成这样的,继而为保护母亲河号召更多人,筹集更多的资源来改变现状。我那时候意识到,公益不仅在于给予,也在倡导更多人参与进来。
新京公益:你之前多年从事体育、新闻相关工作,这些背景和经验给你做公益带来什么启发?
赵国臣:从事体育和新闻工作,都是希望满足读者对于内容、知识的需求;满足了这些需求之后,才能收到更多用户的赞同。所以我们在做体育和新闻的时候,会提供尽量多的选择,让不同的读者能寻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当我从腾讯体育来到腾讯公益之后,开始思考“为什么要做公益”这个问题。我发现这个问题也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公益都是非常个人化——有人选择支持环保、助力老龄事业,有人身体力行地去支教、资助孩子;有人做公益是为了社会进步,也有人做公益是希望能“积福消业”。
作为互联网公益平台,腾讯公益需要做的,就是把平台搭建好,让大家在平台上有尽量多的、做好事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让每个参与公益的人,都能寻找和感受到做公益带来的价值,让个人得到更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当用户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公益项目带给社会和个人的价值之后,用户也才能成为一个更理性的捐赠者,真正成为一个长期支持和参与公益的人。
新京公益:现在的“互联网公益”“指尖公益”,与以往的传统公益有什么区别?
赵国臣:以往的公益是“少对多”的模式,几家企业可能就能支撑一个基金会一年的运营,这种捐款来源单一且体量大;现在的“互联网公益”是“多对少”的模式,捐款人数相较之前增加了许多,动动手指就能做公益,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能通过互联网平台凝聚到一起,形成巨大的能量。
这些年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公益”的发展非常迅速,从腾讯公益平台累计筹款的客观数据来看,我们筹到第一个100亿元用了13年,第二个100亿元用了近2年,第三个100亿元只用了1年8个月。
众人拾柴火焰高,但平台上的公益组织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更多人的参与也代表着更多人的关注和监督,意味着公益组织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精力,来完善自身能力建设、在日常持续开展运营活动及公益倡导,以此获得更多用户的长期支持,从而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让公益融入日常生活
新京公益:你认为怎样才能让每个人感受到公益带来的价值?
赵国臣:这是腾讯公益平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之一。我认为,“可及性”和“低门槛”是两个大的方向——让公益随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参与公益,这才是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意义所在,而不是简单地号召用户去关注公益、研究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愿意捐更多的钱。
我理想中的腾讯公益,其实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大家看不见它,但时时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我很喜欢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说的一句话:“公益是社会的盐,必然在溢出中推动改变,必然在溶化中体现价值。就像盐可以调味各种食物,改变了食物的味道,但食物中看不到一粒一粒的盐,它已溶化在其中。”
新京公益:为了更多用户感知到公益,腾讯公益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探索?
赵国臣:这些年,腾讯公益平台始终坚持“用户为本”,通过数字技术将公益融入每个人生活中,不断满足用户对公益的需求,让用户寻找到公益价值。
我来到腾讯公益的时候,腾讯已经做了很多年“99公益日”。今年“99公益日”正式升级为“久久公益节”,我们做了很多的创新探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腾讯公益与微信两大支柱产品——微信支付和视频号开展的深度合作,探索了全新的公益形式:
9月5日“中华慈善日”当天,腾讯公益携手微信支付上线了“摇一摇,做好事”活动,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后,页面会出现“摇一摇”入口,摇手机点击投进页面下方的小箱子,即可解锁一笔由爱心企业与腾讯基金会提供的小额公益金,为乡村儿童、困境学生、环卫工人等群体助力。一天内,超过1亿人次参加了这项活动并为公益项目助力,总共为21个公益项目筹得数千万元善款。
今年“久久公益节”前夕,腾讯公益联合微信视频号上线“分分赞”功能,号召公益组织在视频号里生产好内容,所有符合规范的公益视频,“爱心赞”会变成“红花赞”,用户每点一次“红花赞”,就有机会获得一份随机配捐;点赞还可以助力公益项目被身边更多人看到,带动更多人一起做好事。近1万名视频号创作者,为1800个公益项目创作超过4万条公益视频,获得超过3000万个“红花赞”,总计带来超过7000万元的爱心捐款。
也就是说,即使用户不捐钱,也能为公益项目做贡献了。这两个项目和公益的成功融合,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拓展公益场景的更多可能。
新京报:为了让公益融入更多的生活场景,腾讯公益还有什么举措?
赵国臣:为了让公益真正实现触手可及,今年“久久公益节”,超过120个腾讯产品和业务的公益场景上线,进一步降低门槛,创新了多种玩法。在大家能想到的腾讯产品和场景中,我们都融入了公益参与的方式,希望能让各种新公益形式深入人心。
除了上面提到的“摇一摇,做好事”活动和“分分赞”活动,今年我们在游戏场景里也有更多的公益尝试——我们在腾讯旗下的70多款游戏中都融入了公益的元素,把公益活动做成游戏任务,让用户边玩游戏边做公益。
比如在《穿越火线》游戏中,今年“久久公益节”前夕,我们就探索和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合作,把“共同守护濒危物种”作为任务内容:用户连续7天做任务,可以解锁游戏道具和公益小红花,全服小红花目标达成,腾讯基金会将支持珍稀动物的保护;同时,玩家捐1元可额外获得定制环保皮肤道具,最终捐款资金超过180万元。
在游戏中,用户可以了解到,保护野生大熊猫这样的濒危动物,不仅是保护一个物种,而且是保护一整条生物链成百上千个生物。即使这次他不会为濒危动物捐款,等到下一次看到合适的公益项目,或许他就会想起自己在游戏中的经历,进而做些什么。
此外,腾讯新闻、QQ浏览器、腾讯视频等产品均推出创新玩法,让公众在看新闻、看视频、参与互动等各种形式下,都能随手做好事。社会力量也搭建了更丰富多元的行善场景,超过1000个名人明星和正能量KOL参与活动;5000多家机构、2万多家企业,共开展了2万多场线下活动,通过各种创新形式进行公益倡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思考整个腾讯公司能在公益中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后续我们会和各个业务部联络,在所有用户活跃的地方,加入公益的元素,把公益真正地融入用户的各个场景中。
数字化助力公益行业长久健康发展
新京公益:对于很多做公益的人来说,都十分关心捐的钱花在哪了、效果如何,腾讯公益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赵国臣:信任和透明一直是腾讯公益坚守的生命线。从2017年首创财务披露环节、以透明为基础构建99准入机制开始,腾讯公益平台先后推出“冷静器”“公益股东人大会”“小红花来信”等项目,助力公益行业和捐赠人之间建立更长久的信任关系。
今年,腾讯公益平台进一步探索“公益项目数字化执行工具”的推广和使用,不断寻求以数字化工具提升公益行业效率与信任的可行路径。
这套工具是我们基于微信支付实名认证及资金拨付的能力,联合公益机构共同打造的,可以让公益机构快速核验受助者身份、精准高效拨付资金,比如公益机构可以把善款通过微信支付直接拨到受助人、通过微信支付给特定对象发放爱心券等。
通过“公益项目数字化执行工具”,公益机构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执行,进而有效提高公益机构善款发放的执行效率——数据显示,善款拨付的时间从原本的1至2个月降低为10分钟;并且,“公益项目数字化执行工具”还能提高公益机构的进展反馈效率,从原本3个月一次人工反馈,提高为1个月一次数字化直接反馈。
今年“久久公益节”后,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将通过“公益项目数字化执行工具”开展项目执行,让善款执行的全过程都能得以及时记录,捐赠人也因此能更加及时收到真实、准确、自动的反馈。
新京公益:平台上的公益组织多了,难免参差不齐。你如何看待这种问题?
赵国臣:新修改实施的慈善法要求,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为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提供服务,而公益组织是否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决定权在民政部门。
目前,民政部门和公益用户都希望互联网公益平台能起到更大的监督作用。未来,腾讯公益还将开发和应用更先进的数字技术,严格风控管理、加强事后复核审计、开放公众监督,为公益慈善事业创造更可信任的发展环境。
比如,未来我们将基于腾讯公司的AI大模型,把腾讯公益平台上的公益组织信息进行技术分析,把用户关心的公益组织情况、项目执行信息等清晰地展现出来,让大家在看到这些信息后,冷静地做出判断。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赵国臣在活动中。受访者供图
新京公益:腾讯如何避免公益组织在“久久公益节”套捐?
赵国臣:在今年的“久久公益节”之前,围绕着规则设置的问题,大家讨论了很久,最后决定依旧跟去年一样,投入4亿元用于用户配捐和行业激励。因为我们认为资金数量不是问题的根源,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规则防止问题的发生。
如果大家仔细了解今年的99规则,就能发现今年制定规则的核心目的,是希望倡导支持长情的捐赠人、激励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机构、帮助捐赠人和机构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进而助力多元、健康和可持续的公益生态建设。
根据今年的99规则,惊喜配捐是随机的,最高额9.9元,也就是说无论是捐1元还是1万元,都有可能获得9.9元的配捐;专属配捐是我们给长期捐赠人用户的,腾讯公益平台的长期捐赠人用户进入腾讯公益小程序后,就能自动获得一笔随机专属配捐,今年年底前可自由捐赠给自己喜爱的公益项目。
这样的动作就是告诉机构,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培养长期捐赠人,而不是想着怎么不合理地获利。最终我们发现,这样的机制不仅没有降低大家参与公益的积极性,反而在参与上创下新高——今年我们有7.1亿人次参与“久久公益节”,去年只有1.2亿人次。
新京公益:近期你关注到了哪些公益领域的创新模式?
赵国臣:我发现一些基层组织在公益方面有很多“小而美”的创新模式。比如我们在苏州工业园区白塘植物园大门口的慈善植造社里看到,有一个食物分享驿站,这里的食品和包装箱上贴有“食品安全抽检捐赠样品”标签,都是由食品检测机构捐赠的抽检合格食品的备份样品,以市场价格的3至7折进行义卖,很多人愿意买,卖的钱将继续投入公益活动中。这样把平时零散的社会资源整合成公益资源的模式,让我感觉很好。
新京公益:腾讯公益怎么帮助这些零散的社会资源整合?
赵国臣:为了助力各个地方的公益机构更好地开展公益活动,从2022年开始,腾讯公益开始联合各地慈善系统举办区域公益节,目前全国近70%的县都参与进来,已经被认为是“久久公益节”在各地的“日常版”。
我们去苏州市的金华村考察时发现,他们是昆山首个村级慈善工作站,从原先的党员发动捐款,到现在党员人人参与、村民户户参与、企业年年参与,这些善款用于赡养老人、大学生资助、乡村文体建设等,收到的捐款已突破300万元,受助的困难人员有500多人,因为他们能看到这些资源切实地用到了自己身边。我们帮助他们把运营数字化,让整个流程上线,村民们看到清晰的流水,更愿意参加进来了。
我们在重庆调研时也发现,以前重庆慈善会只有30多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而在参与互联网公益之后,通过数字化助力和线下活动的有效开展,重庆慈善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数量超过300人,平均年龄30多岁,整个公益群体的人才队伍迅速扩大,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
区域公益节创新衍生出有区域特色、符合当地公益生态发展需求的嘉年华活动,让公益文化普及更下沉、更亲民、更接地气,让更多人能感受到公益就在身边。这是腾讯公益未来一两年要重点去做的事。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编辑 杨海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