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基因细胞治疗领域有望跑出国产产品
新京报 记者 丁爽 编辑 潘亦纯
2024-10-31 20:44
据了解,北京市高度重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2023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9761亿元,为实现万亿级产业跃升奠定扎实基础。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力量。医药健康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据了解,北京市高度重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2023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9761亿元,为实现万亿级产业跃升奠定扎实基础。

10月29日,“新质生产力看北京”采访活动中,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进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探寻北京基因细胞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基因细胞治疗领域迎高速发展 加速实现自主研发产品突破

走进北京艺妙基因细胞药物GMP生产基地的大门,一堵画满笑脸的希望之墙映入眼帘。

“希望之墙记录了一些希望故事,上面贴的是在临床试验中回输过我们产品的两三百例患者,用编号记录了患者使用的药品、适应症以及评估治疗时间。癌症给患者、家庭造成了很多负担,我们致力于使癌症不再是绝症,给患者康复的信息和希望。”北京艺妙相关负责人对贝壳财经记者介绍道。


北京艺妙的希望之墙 图源:受访者提供

据了解,北京艺妙成立于2015年,由3位清华生物系博士毕业后创业,是一家创新的基因细胞药物技术企业。公司研发管线覆盖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等血液肿瘤和肝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等实体肿瘤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

截至目前,公司已获批7项一类新药临床试验批准和北京市首张基因细胞药物《药品生产许可证》。其中,公司首款实体瘤产品IM83获得2项临床批件,用于治疗晚期肝癌和骨肉瘤,目前已启动I期注册临床研究。实体肿瘤IM96是国内首个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CAR-T产品,已于今年10月获批注册临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产品ZM001也于10月28日获批注册临床。

此外,北京艺妙的首款血液瘤CAR-T产品IM19已获得3个临床批件,进展最快的适应症已完成临床试验,将于近期提交药品上市申请,有望冲击国内首批获准上市的原研治疗晚期淋巴瘤CAR-T细胞治疗药物。

2022年,北京艺妙的创始人二次创业,创立了北京希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希济生物”)。该公司为一家聚焦CGT(细胞与基因治疗)的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公司,可为CGT客户提供从科研到商业化的质粒、病毒、细胞等生产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成功支持申报7项IND(新药临床研究申请)。

“作为平台型公司,希济生物希望通过服务更多企业,带动国内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加速研究成果上市,让细胞基因治疗以可接受的成本惠及更多患者,在罕见病和恶性肿瘤方面,帮助大家解决常规治疗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谈及希济生物的愿景,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贝壳财经记者如此表示。

布局五大前沿赛道 打造北京市医药健康发展主阵地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北京市已系统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制造等未来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产业,并推进相关工作,北京艺妙和希济生物的高速发展可谓是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的一个缩影。

两家公司坐落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作为北京市医药健康发展主阵地,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规划面积22.5平方公里。园区已落地800余家企业,形成了疫苗、中药、高端医疗器械三个支柱板块,细胞基因治疗、核酸药物、医美、创新动物药、合成生物五个前沿赛道。

贝壳财经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处获悉,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

于2018年-2023年间,北京市接续实施了两轮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全面布局支持产业发展。2023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9761亿元,为实现万亿级产业跃升奠定了扎实基础。2024年,北京第三轮行动计划正式印发实施,明确提出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制造等新兴领域,加快布局科技攻关项目,催生具有颠覆性、引领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塑造新优势。

据了解,下一步,北京将加紧推动相关政策落地与实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切实强化创新转化、资源统筹、区域联动和示范先行,不断优化创新、转化、应用等全周期服务,为行业发展持续注入创新源泉和前进动力,培育壮大CGT、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制造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丁爽

编辑 潘亦纯

校对 杨利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丁爽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北京科技周开幕,人工智能成果亮相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
北京
入围!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新京号
细胞与基因治疗有何发展前景?“四链”人才共论未来医疗
北京
中国药谷布局5大赛道,锚定未来产业新航向
新京号
希济生物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新京号
张强院士、颜学庆教授、江颖教授、赵扬玉教授、郭传瑸教授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新京号
昌平举办未来产业发展研讨会,清华能源大模型创新团队落户
北京
人形机器人“朋友圈”加速扩容,华为的具身智能棋局
科技
世界领先科技创新版图再添“大兴坐标”——大兴区两大未来产业园、三大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携手亮相中关村论坛
新京号
太牛了!他让中国新药 “逆袭” 国际舞台!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