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科研人员通过古蝉研究揭示中生代的“飞行竞赛”
新京报 记者 张璐 编辑 刘梦婕
2024-10-26 15:27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与国内外学者合作以古蝉为对象开展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26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研究结果揭示了鸟类早期辐射(辐射指种类大量增加)事件对昆虫演化的影响,为中生代的“飞行竞赛”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飞行是动物界极具创新性的运动方式,为飞行动物提供了诸多生存优势,极大地扩展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态位。迄今,仅有昆虫、翼龙、鸟类和蝙蝠这四类动物演化出主动飞行能力。其中,昆虫是最早掌握飞行能力的动物,并且演化出了多样性极高的飞行策略和相应的生态适应。但重建灭绝昆虫的飞行能力非常困难,因此,人们对昆虫飞行能力的演化历史了解得非常有限。


古蝉总科(半翅目)是中生代的代表性树栖昆虫,翅展最长可达15厘米,生存时限从二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晚期(距今约2.6亿年至1亿年)。古蝉和现生蝉类的亲缘关系较近,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和飞行机制。它们在中生代非常繁盛,保存了大量的化石记录,因此是探究昆虫飞行能力演化的理想类群。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介绍,此次研究团队建立了古蝉的综合形态特征数据库,构建了古蝉的空气动力学模型,据此定量评估了其飞行性能,阐明了该昆虫类群的飞行能力演化史。


此前,科研人员提出中生代的“飞行竞赛”假说。在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之间,早期鸟类经历了显著的辐射事件,并迅速占据了森林中的生态位。早期的鸟类多为食虫性。随着演化,鸟类飞行能力提升,捕食昆虫能力更强,导致昆虫的飞行能力也相应增强。


“体形硕大的古蝉是鸟类理想的食物来源。”王博说,此次研究发现,侏罗纪、白垩纪之交的古蝉类群演替事件,在时间上与早期鸟类的大辐射相吻合。因此,早期鸟类的繁盛很可能促进了古蝉的类群演替,导致了早期古蝉的衰落以及飞行能力更强的晚期古蝉的崛起。这一结果也为鸟类引起的中生代“飞行竞赛”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他说,科研人员以此研究推测,鸟类这一新兴飞行动物的起源和辐射,很可能对已有的飞行生物(昆虫和翼龙)产生严重影响。在早期鸟类的辐射过程中,翼龙也发生了明显的演化事件:由体形较小、食虫为主的基干类群,逐渐演替为体形较大、食性多样化的翼手龙类。作为潜在的竞争者,鸟类的繁盛可能促进了翼龙的类群演替。中生代的“飞行竞赛”极大影响了翼龙和昆虫的演化,从而重塑了中生代晚期的空中生态系统。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中国发现全球最古老鸟类,改写鸟类演化历史
时事
大戏看北京8月12-18日文艺资讯丨京剧《齐白石》展大师风采
娱乐
珠峰科考,“破译”世界之巅的“未解密码”
时事
更多干货!任正非150分钟42问2万字实录
科技
专访北师大鸟类学家赵欣如:建议开展北京雨燕专项研究
北京
我国7个遗产地入选首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为何是它们?
时事
闻名世界的“报春鸟”大杜鹃是如何“行骗”的?
文化
六千万年前失去飞行能力的企鹅,为何又成为最会潜泳的鸟类?
时事
新疆哈密翼龙动物群发现大型恐龙化石,其一命名为中国丝路巨龙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