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未来生活?科学家走进怡海小学与学生面对面
新京报 记者 冯琪 编辑 巫慧
2024-10-21 23:56
在青少年心中播种科学家精神,点燃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人工智能和真人的区别是什么?”“AI是如何做到像人一样不断学习和思考的?”“人工智能是怎么‘看’世界的?”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虔走进丰台区怡海小学,与四年级小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围绕“人工智能与未来生活”进行科普讲座。


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邀请院士、专家走入北京各所中小学校,开展系列“科学家精神”主题讲座,在青少年心中播种科学家精神,点燃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虔走进丰台区怡海小学。受访者供图


由热门话题引入,探讨AI应用边界及伦理


“若干年前,人们对于科技力量的想象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从四十多年前的《铁臂阿童木》动画片中的机器人制造引入,再到当下热门的AI数字人、大模型文生视频,陈虔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和可感可知的日常生活切入,带孩子们了解了科技发展的历史和人工智能前沿发展状况。


陈虔告诉孩子们,“IBM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冠军”“AlphaGo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柯洁”“2022年ChatGPT问世”,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几个标志性事件。接着他讲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三次浪潮,以及人工智能背后的视觉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


“人工智能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很多困扰。有些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是不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做的。”陈虔由此引出,同学们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效率的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理的获得需要自身去体悟,要靠自己的实践。”


“当人工智能越来越智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当你遇到一个比任何人都聪明的坏蛋的时候,该怎么办?”接着陈虔和同学们探讨了AI技术的应用边界问题、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用户隐私数据保护问题、失业问题等。陈虔指出,“未来人类会越来越离不开人工智能,我们必须勇于面对、积极拥抱。”


学生们积极与陈虔互动。受访者供图


让孩子们向往科学、爱上科学


“人工智能能否做到人类做不到的事情?”“有没有可以让AI听科学家的话、不能使坏的方法?”“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突然有了自我意识,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在互动问答环节,孩子们提出疑问,陈虔一一解答。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我们主张科学上的自由探索。”在讲座最后,陈虔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理解: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听完讲座后,怡海小学四年级学生高希然主动找到陈虔,请教关于人工智能的疑问。高希然告诉记者,自己对人工智能非常感兴趣,在家中已经尝试过动手制作人工智能机器人,这堂讲座也引发了他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及对人类影响的思考。“希望我长大后也从事相关的工作,利用好人工智能为社会做贡献。”


“科学家走进校园内,把科技最前沿的信息传授给孩子们,从小在孩子们内心中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启发孩子们的思考,在孩子们未来成长过程中,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北京市丰台区怡海小学教学主任李刚说道。


作为大学教授,陈虔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非常乐意和孩子们交流,“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重点不是传授技术和方法,而是激发兴趣和好奇心,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被先入为主的信息束缚头脑,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探索欲,向往科学、爱上科学。”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冯琪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2024精神之光照亮未来——科学家精神宣讲系列活动

相关推荐
彭凯平×萨尔曼·可汗:你准备好把孩子交给AI了吗?
新京号
便捷智能、改革创新、开放共享!未来之城这样打造“未来教育”
新京号
未来之城如何打造“未来教育”
新京号
“育”见未来 | 如何让孩子从“好奇宝宝”变“探索小达人”
新京号
未来中考将会有变化
新京号
中小学教师如何与AI同行?全国人大代表、专家热议人工智能+
教育
“育”见未来 | 如何让孩子学好美术?“实操手册”请查收→
新京号
文化名家进校园,九旬作家王蒙为首都大学生现场开讲
教育
北京首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成果十佳示范项目公布
教育
新京报中招直播走进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招生负责人详解新政
教育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