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是世界镇痛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疼痛的性别差异”(Sex and Gender Disparities in Pain)。专家介绍,临床上已观察到疼痛发病及治疗效果的男女性别差异,但此方面的专业研究仍然缺乏,有待提高关注。
去年我国慢性疼痛相关疾病住院患者超2600万例
今日(10月19日),世界镇痛日发布会暨疼痛医学周学术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2024年疼痛医学周学术会议举行。主办方供图
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而慢性疼痛是一种独立的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疼痛患者不仅身体承受着巨大痛苦,亦常常伴随焦虑和抑郁情绪,影响生活质量。据统计,我国慢性疼痛患者超过3亿人,且每年以1000万-2000万的速度快速增长。
2023年,我国慢性疼痛相关疾病住院患者高达2615万例,仅疼痛科收治的患者就提升了35.1%。
会上多位专家指出,疼痛学科要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就要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趋势,提供更精准、有针对性的诊疗服务。
疼痛中的性别差异有待研究跟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表示,慢性疼痛的产生、发展都存在性别差异,这与不同性别间性激素水平、内源性镇痛系统以及大脑结构和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也与女性社会功能角色的特殊性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介绍,虽缺乏研究大数据,但在临床接诊中可感受到疼痛的性别差异。该院2023年疼痛科住院患者近60%是女性,高于男性,骨质疏松往往伴随疼痛问题,疼痛科接诊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也显著多于男性。
“性别差异在疼痛中的体现,一方面是不同性别各自仅有的问题,如女性的生理痛、分娩痛;另一方面,男女在同类疼痛的传导、感知、整合上存在生理差异;此外,同样的治疗方式,不同性别效果不一样,可能涉及药物动力学、药效学。”樊碧发告诉记者,如脚后跟疼痛在男女中都常见,临床诊疗中发现,男性患者通过常规治疗手段一般很快见效,而女性患者更容易反复。
社会角色分工也可能影响疼痛差异。“男性体力活动更多,女性则承担更多家务劳动,但后者并不意味着劳损更少,甚至可能造成更多疼痛。总的来说,现在国际上已经关注到这方面的区别,但专业研究领域还存在空白,临床诊疗中也较少考虑性别维度,因此今年提出了这一主题呼吁关注。”樊碧发称,关注性别差异本质上是医疗精细化和深入化的要求,希望从业者们将来能有意识地开展更多基于性别差异的医学研究。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