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窦蕊
在漫长的历史中,北欧人创造并流传下来许多神话故事,其中包含的元素不仅有代表着冬日严寒的冰,还有同时象征着温暖与危险的火。这些神奇瑰丽的想象,折射出原始部族的多神教信仰,也浸透着他们在对抗冰雪、向外扩张以及大举迁徙的历程中无尽的智慧与勇气。
破冰而出
北欧的地理范围,涵盖今天的瑞典、挪威、丹麦、冰岛和芬兰。根据地质学家的考察,早在4000万年前,这一片土地就已经露出海平面。25万年前,地球的第二个间冰期,在日德兰半岛(今丹麦)南部就出现过包含原始燧石工具以及饰物等遗迹在内的古人类遗址。但随后冰河期的再次来临,把这一文明的最初曙光冰封了起来。
距今一万年前,地球进入最后一个冰河期的末期,气温逐渐回升。公元前8000年前后,欧洲和美洲北部覆盖的冰层逐渐消融,雪域开始朝北方退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日德兰半岛破冰而出,逐渐形成陆地。考古证据显示,在大约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6000年的时候,在今天的丹麦、瑞典和挪威等地都有以狩猎驯鹿为生的原始人类的活动痕迹。
星辰为之失耀
当欧洲文明在地中海沿岸蓬勃发展时,在自诩“文明人”的古罗马人眼中,斯堪的纳维亚的日耳曼人与凯尔特人、斯拉夫人等都是原始落后的蛮族。在公元98年成书的《日耳曼尼亚志》中,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记录了不少各具特色的日耳曼部族,其中就有今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居民和丹麦人的祖先。
最难能可贵的是,塔西佗还提到了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历史与传说:“歌谣是日耳曼人传述历史的唯一方式……”“他们还传说赫尔丘力士(译者注:塔西佗时,罗马人对日耳曼人的宗教不甚了解,往往将日耳曼人的神和罗马人的神混为一谈,日耳曼人所信奉的索尔神,与罗马的赫尔丘力士相似,塔西佗或即指此而言)曾降临到日耳曼人中,因此,这些土著们在临阵之前,总要首先唱着赫尔丘力士的赞歌。他们还往往发出一种呼啸的声音……对他们来说,与其说这是一种呼声的协调,毋宁说是一种心的共鸣。”
“在绥约内斯人之外,还有一个海,海水纡缓,几乎是一片死水。我们可以推测这个海是环绕地面一周的。为什么呢?因为海上落日的余晖一直延至日出时才消失,其光甚亮,以致星辰为之失耀。而民间谣传附会,甚至说在那儿可以听到太阳上升的声音,并且可以看到太阳神所驾诸马的形状及其头上的光轮。谣传又说天地尽头就在此处,这一点倒颇近于真。”
虽然塔西佗可能错将北欧神话中的索尔冠以古罗马神话中的赫尔丘力士之名,而他笔下驾驭马车的太阳神形象似乎更接近于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太阳神,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在古罗马时期,北欧神话早已悠久流传。但直到公元150年前后,斯堪的纳维亚人才有了文字。这种被称为卢恩(Ruen)的文字首先出现于今丹麦,于公元8世纪至9世纪逐渐传播至今瑞典和挪威,形成固定的24个字母,并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地区通行的文字。但直到此时,波澜壮阔的北欧神话仍然只是通过游吟诗人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颂。
埃达
直到中世纪,才有人把北欧神话记载下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主教布林约尔夫·斯韦恩松于1643年发现的《前埃达》(也翻译为“大埃达”),或称“诗体埃达”,写作时间大概是9至13世纪之间,其中包括14首神话诗,现在流传甚广的关于雷神索尔、奥丁、冰霜巨人、洛基以及诸神的黄昏等故事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其来源。
另外一部文献是《后埃达》(也翻译为“小埃达”),或称“散文埃达”,由冰岛诗人斯诺里·斯图鲁松)在13世纪初期写成,被认为是“前埃达”的诠释性著作。
虽然此时北欧地区的原始多神信仰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北欧神话也为欧洲文化,特别是宗教生活,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比如欧洲许多国家在庆祝基督教节日时,保留了多神教的习俗。
还有英语中的星期二至星期五与北欧神话中诸神的名字颇有渊源,甚至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诸神而得名的,如星期二(Tuesday)对应战神提尔(Týr),星期三(Wednesday)对应“诸神之父”奥丁(Woden,Odin的别称之一),星期四(Thursday)对应雷神索尔(Thor),星期五(Friday)对应大地女神芙莉嘉(Frigga)。
冰霜巨人伊米尔
在北欧神话的创世传说中,宇宙初始,世界被包裹在一片黑暗之中,只有一条巨大的无底鸿沟金恩加格在不断扩大着,在鸿沟的北边是寒冷黑暗的尼弗尔海姆,南边是火海翻腾的穆斯帕尔海姆。世界由此分成冰与火两个国度。在穆斯帕尔海姆中,镇守着火焰巨人苏尔特尔,以火星四射的巨剑劈砍鸿沟旁边堆积着的冰丘。冰块遇到高热的火星后溶化成水气,又被从尼弗尔海姆吹来的强劲寒风再次冻结起来。
经过数千万年的循环重复,在冰与火的共同作用下,鸿沟周围的冰山中又诞生了母牛奥德姆拉和冰霜巨人伊米尔。母牛奥德姆拉以舔食冰原上的盐霜为生,而巨人伊米尔则以奥德姆拉的乳汁为食。在母牛奥德姆拉的舔食下,冰川逐渐消融,露出了凝冻于冰下的、神的祖先勃利。
勃利和他的子孙(奥丁是他的孙子)与冰霜巨人伊米尔及其后代不断争斗,终于奥丁和他的两个兄弟战胜了巨人,成为世界的主宰。他们将伊米尔的巨大尸体推入金恩加格那无底鸿沟,将他的肉塑成了大地,血和汗则成为海洋,环绕在他的肉体所构成的硬土的四周。他的骨头造成了山,牙齿成为石,头发成为树木百草。这样布置好了,诸神又取伊米尔的颅骨巧妙地悬于地和海之上,是为天体;还取伊米尔的脑子改造为云。诸神又从穆斯帕尔海姆取了火来,满布在天穹上,那就是群星。最大的火块留作创造太阳苏尔和月亮玛尼,并打造金车载着它们巡行。
虽然伊米尔死了,但是他的后代勃尔格尔密尔(伊米尔脚下生出的六头巨人瑟洛特格尔密尔之子)和他的妻子趁乱逃到世界的边缘定居下来,并将其地命名为尤腾海姆(Jotunheim,巨人之国)。他们又生了一大群冰霜巨人,时时想闯到诸神统治的世界中作恶。
光明与黑暗
相传光明之神巴尔德和黑暗之神霍德尔是奥丁和芙莉嘉所生的一对孪生子。这对兄弟在体格和性情上都是完全相反的:霍德尔是黑暗的化身,总是阴沉,忧郁、寡言少语;而巴尔德则是光明的化身,他英俊、潇洒、活泼热情,他灿烂的金发和白皙的脸像是永远在放射光芒。
但从某一天开始,巴尔德的蓝眼睛里的光彩消失了,脸色憔悴了,步伐也开始滞重。在奥丁和芙莉嘉的再三询问下,他无奈说出自己最近常被噩梦惊扰,于是芙莉嘉派出侍女与万物立约,让他们不能对巴尔德有任何损伤,除了一种叫槲寄生的植物,因为芙莉嘉看其太过纤弱,并没有叫它起誓。
诸神知道了万物都不得伤害巴尔德的消息,便放心地将向他投掷各式各样的武器视为一种游戏。大家把矛、刀、锤、箭都向巴尔德掷去,因为万物都已立誓不伤害这位光明之神,所以这些武器到了巴尔德跟前就自动坠落或偏斜而去。
火与魔法之神洛基,因为平日被巴尔德的光明掩盖了自己的火光而心生嫉妒,所以他想方设法探听到了槲寄生可以伤害巴尔德的消息。他先用魔法将槲寄生变得坚硬无比,然后诱使黑暗之神霍德尔将其掷向巴尔德,结果槲寄生一下就刺穿了巴尔德的胸膛。巴尔德死后,尸身被放在双头龙船灵舡的甲板上,底下铺满柴薪。随后索尔举锤点火,船向西驶去,火光映照海面,宛如一轮火球。当船没入海中不见,黑暗就又笼罩了大地。
亦正亦邪的火神洛基
洛基在北欧神话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他亦正亦邪、狡黠有趣,虽然做了许多错事,但也时有补偿之举。在北欧神话中,诸神的黄昏是关于世界末日的故事。而洛基就是这个故事中引来吞噬世界的大火(火焰巨人苏尔特尔),将整个神域付之一炬的人。
在北欧神话的许多篇章中,洛基也与诸神一样,与巨人斗智斗勇,比如为了帮助农夫免于被巨人夺去独子而将农夫的儿子变成鱼卵,甚至砍下巨人的双腿;还有一次洛基变身母马,引诱巨人的马斯瓦迪尔法利无法按时完成工作,帮助诸神赢得赌约;最有名的一个故事当属洛基将索尔假扮成爱与美之神芙蕾雅,以帮助索尔从巨人索列姆那里夺回丢失的雷神之锤。
但更多的时候,洛基生性诡谲,不仅喜欢恶作剧,也经常背叛诸神。比如受到巨人胁迫时就偷走了青春女神依敦的苹果,使阿斯加德诸神变得迟暮衰老;还为了恶作剧就偷偷剪掉了丰产女神希芙一头美丽的金色长发;最严重的一次背叛就是洛基亲手造成了巴尔德之死,而且当冥王开出“当万物都为巴尔德垂泪之时,就让巴尔德复活”的条件时,洛基化身女巨人索克(Thok,即煤炭)坚决不流一滴眼泪,使得巴尔德再也无法复活。
正因为洛基铸此大错,所以诸神将他绑缚于洞中的三块尖石上,捆绑他的铁索由洛基的儿子纳尔弗的肠子变成。冰霜巨人斯卡蒂(Skadi,有伤害之意,她是山中冰泉的化身)将一条毒蛇悬于洛基头顶,毒蛇口中不停滴下致命的毒液。洛基的妻子希格恩高举双手托碗接着毒液,但每次当碗盛满后就需要倒空,此时洛基的脸就会被毒液灼伤,疼痛异常的洛基奋力挣扎,力道如此之大,整个大地都为之颤动。
诸神的黄昏
与圣经故事中的末日审判一样,北欧神话中也有着关于世界末日的传说,称为“诸神的黄昏”。
德国古典学学者保罗·赫尔曼在《北欧神话:世界开端与尽头的想象》一书中指出,巴尔德之死起初与洛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洛基加害巴尔德的情节是在非常晚近时(约11世纪)才被加入这个故事,而且在洛基被缚的故事中,最早的版本里也没有毒蛇等具有基督教象征意义的情节。因此,这些故事都是在北欧人移居冰岛并受到基督教信仰的影响后才发展并传播开来的。
公元9世纪末,积极开拓新领地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凭借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来到了地处北大西洋深处的冰岛,后来又前往法罗群岛和格陵兰岛。在“诸神的黄昏”中,对世界末日的描写也被打上了冰岛独特自然景观的印记。“火和水毁灭了世界,水汽和火焰腾空而起——这一描述很可能是受到火山喷发的景象的启发。剧烈的火山喷发与大毁灭中的种种描述十分相符:地震引起山川晃动,浓密的烟雾遮蔽了太阳,灰尘、火焰、浓烟和水汽弥漫了整个天空。冰雪融化形成洪水,与滚烫的岩浆一起流淌。”
除此之外,在故事的结尾,大火将一切烧为灰烬,除了森林之神维达尔与夏日之神伐利活了下来,奥丁、索尔、提尔、弗雷等一切旧神都已死去。当大火不知燃烧了多少个日夜后终于渐渐熄灭时,新的大地从海中升起,新的太阳苏娜(Sunna,苏尔Sol的女儿)又乘着马车在空中巡游。温暖和煦的阳光使得大地上的植物再度繁茂,两个人类,男的叫利弗(Lif,生命),女的叫利弗诗拉希尔(Lifthrasir,生命之渴望),成为大地的主人,继续繁衍生息。
更值得一提的是,《后埃达》在述及“诸神的黄昏”以后,附有一诗,意思是奥丁等神死后,有一个至高无上、无可名状的神成为世界的主宰,使善者得福,恶者得祸。这些都反映了北欧神话确实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虽然我们无法一窥北欧神话最原初的样貌,但从中依然能回溯北欧先民们心中颠扑不灭的冰与火的旋律。
世界从冰与火的碰撞中而来,又因“三个征战不断的春秋和三个颗粒无收的寒冬”之后的大火被烧毁。斯堪的纳维亚人前往极北之地的三岛后,重新过上垦荒种植的农耕生活,就如同森林被焚烧后的土地格外肥沃,经历冰封霜冻后的春天带来希望,那是一种新生的希望。而在这一过程中,北欧神话中独有的关于冰与火的传说,被淬炼得分外多姿,以其独特的粗粝气质流传至今,继续滋养着当今的文学、影视等文化作品的创作。
本文节选自《文明》2023.03月刊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