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即将开启
欢迎广大学子报考电视学院
体验王牌专业
畅游广阔平台
请查收学部君向你发送的这本
电视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指南
·学院整体介绍·
电视学院是国内历史最久、声誉最高的电视专业教育机构,始终引领着我国电视和视听新媒体传播教育的发展。学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学院党委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果卓越,38名专任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市级名师及优秀教师7名;自2005年以来,学院连续获得国家级、市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获国家级一等奖。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学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师资力量与教学成果
学院坚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创设“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制作与传播项目,已完成500余部无障碍电影的制作,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自2020年以来,连续4年邀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作为讲述人,制作《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该课程已覆盖全国719所高校,课程视频登陆学习强国、人民网,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广播电视学·
(0503Z1)
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01
Welcome to TVS
专业介绍
广播电视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点,拥有强大的师资和教学科研实力,声誉卓著。本专业历史悠久,创设于1959年,1981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全日制本科广播电视新闻专业,1998年更名为广播电视新闻学,2012年根据教育部专业调整为广播电视学,多年来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广播电视新闻人才。近年来,广播电视学教学团队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实践成果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
02
Welcome to TVS
培养目标
本专业传承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因应互联网视听传播的发展趋势,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功底、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宽阔的国际视野、专业的视听传播技能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毕业生适合在广播电视媒体、融媒体传播平台、网络视听媒体及其他新闻传媒机构从事新闻传播工作,也适合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管理工作。
研究方向和内容
01 广播电视新闻方向
本研究方向以新闻传播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理论指导下,旨在探索以广播电视媒介发展为重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国内外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史、新闻传播观念、传播规律、传播功能、社会影响、传播结构、节目形态、内容生产、传播效果、影像符号、媒介文化等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具备在广播电视及新媒体领域进行理论研究或从事业务实践工作的能力。
02 纪录片研究方向
本方向旨在探索纪录片所具有的独特运作与创作规律,并根据纪录片创作的相关规律和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状况,研究人、纪录片、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学习纪录片独有的视觉语言、读解方式和结构形态,以及纪录片中所包含的其他人文学科内涵,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知识背景,从而成为高层次的纪录片理论研究和实务创作人才。
03 视听传播理论与实践方向
本方向以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历史与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互联网视听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等议题。本方向从媒介融合发展、视听传播符号、视听传播内容、视听内容生产、新媒体编辑、数字影像传播等方面,系统研究互联网视听传播规律、媒体融合发展规律、视觉叙事规律等,培养学生具备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思维,成为视听传播领域的高层次研究型、实践性专业人才。
04 智能融媒体研究方向
本方向以网络社会发展、智能媒介发展以及5G媒介技术发展为研究背景,重点研究全媒体传播环境下融媒体产品策划与研发、智能融媒体咨询与知识服务、智能融媒体音视频技术研发等内容,探索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传播等知识与方法运用到新闻传播的具体研究中,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新闻传播知识、智能融媒体知识以及其他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05 全媒体报道方向
本研究方向基于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结构性变革,重点研究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新闻生产流程、新闻传播内容、新闻传播形态、新闻传播主体以及新闻传播介质等问题,将全媒体报道的理念与方法运用于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全环节全流程,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发展的高层次、专业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
06 网络新闻与信息传播方向
本研究方向聚焦于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重点关注5G技术发展背景下的网络新闻与信息传播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现象,研究网络社会的内容、信息、社交、服务、结构、运作等方面,同时关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网络舆论引导、媒体融 合发展、算法推荐等问题,培养学生成为掌握网络新闻与信息传播能力的高层次、专业型、应用型人才。
师 资 队 伍
Welcome to TVS
本专业拥有一批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学者,本专业教师梯队搭建完善,其中33位教授;6位副教授,理论学养深厚,专业能力突出,国际化水平高。本专业师资队伍拥有“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优秀教师”、中宣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本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本专业师资的科研项目与学术成果丰硕,办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学术集刊《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拥有多个高级别研究机构,承担有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与重大委托项目。
人 才 培 养
1. 主干课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新闻研究、视听语言研究、电视传播专题研究、电视创作实务、电视纪录片研究、文献研读、媒介与社会、媒介史论等。
2. 科研平台
本专业依托双一流建设平台、智慧融媒体实验室,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适应时代需求,为研究生搭建广阔的科研、实践平台,面向国际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广泛开展交流活动,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
3. 获奖情况
广播电视学作为双一流学科的重点专业,已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型、全媒型的新型传媒人才,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毕业生获多项包括“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艾美奖”等在内的国内外重要奖项。
4. 学术交流
本专业为研究生搭建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除国内各级别学术会议外,研究生还参与到ICA、AEJMC、IAMCR、NCA、BEA等高水平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
5. 校园活动
学院定期举办“当代传媒前沿系列讲座”,邀请新闻传播学界、业界及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分享行业前沿动态。此外,学生可以参与到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半夏的纪念”大学生影像展等多种活动中。中国纪录片学院奖(CAADF)创办于2011年,是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电视学院协办、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承办的纪录片界年度盛会。“半夏的纪念”大学生影像展是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主办的原创学生影像品牌活动,面向全球高校在读的青年影像创作者征集优秀影像作品进行评选与展映,为青年影像人搭建起了一个专业而开放的交流平台。
6. 实习实践
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本专业研究生可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单位实习。在实践方面,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公益项目致力于制作和推广无障碍电影、为视障人群传播文化精品,广电学子积极投身公益实践,为视障人群修筑起一条“文化盲道”。
毕业生就业去向
Welcome to TVS
除出国深造者外,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中央主流媒体、地方新闻媒体机构、互联网媒体机构等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担任国家部委、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工作。
▲ 师生团队研究、实践成果
·国际新闻学·
(0503Z5)
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01
Welcome to TVS
专业介绍
2009年,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国传媒大学部署实施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培养项目。十五年来,我校积极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集中全校优势资源,搭建起高水平的师资团队与教学体系,知行合一、实践赋能,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置身国际传播一线,磨砺综合素质,探索形成了面向国家战略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教学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等,教学成果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班级与党支部建设成果累计获得教育部首批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周恩来优秀班集体、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北京市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荣誉12项,1名在校生获教育部首批百个研究生党员标兵。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培养项目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使命,百余名在校生曾赴外交部、联合国、中央级媒体海外记者站及央企海外分公司等国际传播一线实习实践,累计为国家培养了500余名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超过60%的毕业生进入我国主流媒体、国家部委从事国际传播工作,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新社等中央级媒体培养了大批优秀驻外记者。他们曾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等国家级奖项,毕业生葛云飞、孟哲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02
Welcome to TVS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通过课程讲授、国情讲座、实践创作、海外研修和国情调研等多元形式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新闻报道能力和娴熟的外语交流能力,面向国家战略培养高层次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研究方向和内容
01 国际新闻传播方向
国际新闻传播方向主要培养学生放眼当前全球新闻传播活动,关注和分析国际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国际媒体发展、各国媒介政策与管理法规等领域,并引导学生着重研究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师 资 队 伍
Welcome to TVS
本专业拥有一批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学者,本专业教师梯队搭建完善,其中28位教授、6位副教授,理论学养深厚,专业能力突出,国际化水平高。
本专业师资队伍拥有“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优秀教师”、中宣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本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本专业师资的科研项目与学术成果丰硕,办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学术集刊《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拥有多个高级别研究机构,承担有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与重大委托项目。
人 才 培 养
1. 主干课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国际新闻史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国情教育、国际传播前沿、 国际新闻传播实务、英语新闻采编播、电视创作实务、文献研读、媒介与社会、媒介前沿问题系列讲座等。
2. 科研平台
本专业依托双一流建设平台、智慧融媒体实验室,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适应时代需求,为研究生搭建广阔的科研、实践平台,面向国际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广泛开展交流活动,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
3. 获奖情况
毕业生获多项包括“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级表彰”等在内的重要奖项。
4. 学术交流
本专业为研究生搭建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除国内各级别学术会议外,研究生还参与到ICA、AEJMC、IAMCR、NCA、BEA等高水平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
5. 校园活动
在日常课程中,学生有机会与CGTN、中国日报等媒体的老师直接交流。国新班每年都会邀请在主流媒体国际传播一线的记者为大家做《英语新闻写作》的专题讲座,每位嘉宾会结合驻外和国内实战经验讲解阐述,让国际新闻写作方法不止局限于书本上的规则,而是更加紧密地贴合联系国际传播工作实况。
6. 实习实践
每年暑期,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赴祖国各地进行国情实践调研等实践教学活动,赴海外进行教学实践交流活动。此外,本专业研究生有机会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拔,参与到优秀国际新闻人才海外实习实践交流中,参加海外央媒央企实习,参访欧盟委员会总部等国际组织,并有机会将自己的主创作品发表在主流媒体平台上。
毕业生就业去向
Welcome to TVS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作为国家专项人才培养工程,已积累了十五年国际新闻人才培养经验,为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中新社等中央主流媒体,部分毕业生在外交部、中联部、商务部、文化部等国家部委任职,此外还有大量毕业生在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
▲ 国际新闻学日常学习生活碎片
·新闻与传播·
(055200)
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01
Welcome to TVS
专业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从2011年9月起招收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本专业凭借多年来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积累和优势,借鉴专业型硕士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国家意志,培养学生在新闻传播的一线坚定国家的立场。其次,通过聘请大批在传媒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介领袖及资深记者参与教育教学培养,为学生带来业内最新动态。第三,重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全空间的实践体系,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第四,依托双一流学科建设平台,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与本学院其他专业资源共享,在新闻实践教育等方面实行联合培养。
02
Welcome to TVS
培养目标
本专业顺应国家新闻传播领域对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紧跟国家战略方向,契合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传播发展趋势,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着力培养打造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理论体系、具备全媒体素养、专业实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具有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掌握国际新闻传播、融合媒体以及广播电视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技能,拥有互联网思维和敏锐洞察力,洞悉国际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和新媒体技术发展前沿。
毕业生适合在主流新闻媒体、融媒体传播平台、网络传播媒体及其他新闻传播机构从事新闻传播工作;也适合在党政机关和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领域管理工作。
研究方向和内容
03 国际新闻实务方向
新闻学理论,大众传播理论,新闻采编,电视新闻,电视创作实务,电视节目形态,视听语言,融合新闻学,跨文化传播,国际关系与公共外交,全球传播理论,国际新闻史论,国际新闻业务等。
04 新媒体实务方向
新闻学理论,大众传播理论,媒介社会学,新闻采编,电视创作实务,融合新闻学,新媒体编辑,视听新媒体,数字新媒体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虚拟现实创作,人工智能技术等。
05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方向
新闻学理论,大众传播理论,媒介社会学,新闻采编,电视创作实务,纪录片创作,出镜报道,融合新闻学,新媒体编辑等。
06 中华民族共同体传播实务
依托中国传媒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优势,深化新闻传播学与民族学的交叉融合,系统掌握融合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师 资 队 伍
Welcome to TVS
本专业拥有一批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学者,本专业教师梯队搭建完善,其中33位教授;6位副教授,理论学养深厚,专业能力突出,国际化水平高。
本专业师资队伍拥有“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优秀教师”、中宣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本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本专业师资的科研项目与学术成果丰硕,办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学术集刊《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拥有多个高级别研究机构,承担有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与重大委托项目。
人 才 培 养
1. 主干课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电视新闻研究、视听语言研究、电视传播专题研究、电视创作实务、融合新闻实务、节目策划研究、媒介前沿问题系列讲座等。
2. 科研平台
本专业依托双一流建设平台、智慧融媒体实验室,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适应时代需求,为研究生搭建广阔的科研、实践平台,面向国际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广泛开展交流活动,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
3. 获奖情况
作为双一流学科的重点专业,本专业已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型、全媒型的新型传媒人才,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毕业生获多项包括“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等在内的国内外重要奖项。
4. 学术交流
本专业为研究生搭建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除国内各级别学术会议外,研究生还参与到各类高水平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
5. 校园活动
学院有完备的硬件设施和特色的项目实验室,学生还参与了“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等项目的创作。“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创设于2020年,邀请优秀新闻工作者作为讲述人,汇集优质新闻资源,将新闻实践融入全国新闻院校的课堂教学,以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6. 实习实践
电视学院坚持师生共创、实践教学,贯彻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推出了“十年百变”“行走中国”“解码中华文化基因”“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文化”“每日一福”等系列视频作品。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参与的实践创新作品屡次获国家级奖项,学生的作品可以登上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平台。
毕业生就业去向
Welcome to TVS
除出国深造者外,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中央主流媒体、地方新闻媒体机构、互联网媒体机构等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任职于各级企事业单位、传媒文化公司、文化创意行业等。
▲ 师生团队实践成果
·出版·
(055300)
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01
Welcome to TVS
专业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专业硕士于2011年开始招生,下设“出版经营管理”与“数字出版业务”方向;2022年,新增“融合出版业务”与“出版与文化传播”方向。
伴随着我国数字出版及媒体融合的蓬勃发展,2022年,出版在教育部新版学科目录中可授予专业博士学位。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一轮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我校获批出版博士专业学位授权。为响应国家对高水平、高层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我校搭建起教学、科研、实验、实践多层次、多梯队的专业师资队伍,为有效推进出版专业硕士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出版专业硕士新增方向响应数字中国战略,紧跟融合出版行业发展趋势,以培养具有开阔人文视野、现代出版知识和文化传播意识的高层次实践人才为目标,服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传播等领域的新型专业人才需求。
02
Welcome to TVS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融合出版、数字文化及传播为主要培养方向,旨在培养具备良好政治素养、深厚的人文艺术涵养、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系统的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技能,能胜任出版策划、创意营销、内容编创及文化传播等领域工作,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和内容
04 融合出版业务方向
本专业方向紧密围绕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锚定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目标和方向,构建融合出版教育的体系与方法。在融合出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出版专业学位建设,强化融合出版实务与创新实践。融合出版业务方向主要研究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社会需求、内容优势、生产理念、出版策略、管理机制、编辑流程与媒介样态。以项目制和导师组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指导学生在掌握出版业务和先进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出版类产品的内容策划、编辑制作、交互设计、出版运营、整合营销、宣传推广、创意传播等,培养新时代出版业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05 出版与文化传播方向
本专业方向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创新出版传播教育的目标、体系与方法,以适应数字文化与创新传播的时代之需。本专业方向顺应新媒体趋势、融入新科技浪潮,用创新成果服务数字中国的发展之需。本专业方向立足“文化+出版”教育理念,以项目制和导师工作组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探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模式,通过育人理念升级,构筑教学新场景,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出版与文化传播人才。
师 资 队 伍
Welcome to TVS
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老中青年教学科研人员互为依靠;师资队伍业务素质精良,国际化水平高。本专业拥有“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宣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知名教授、学者。本专业教研相长,多名教师担任《现代出版》《现代传播》《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等学术期刊(集刊)的编辑及管理工作。师资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此外,本专业还吸纳了国内出版机构高级经营管理、编辑策划专家担任业界导师。
本专业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参与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实践创新平台的组建、运行和管理工作,实践项目与社会服务成果丰硕,承担有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与重大委托项目。
人 才 培 养
1. 主干课程
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总书记新闻工作重要论述研究,融媒体编创实务,融合出版实践,新媒体研究,媒介与社会,融合新闻实务,创意写作,受众研究,媒介前沿问题讲座,融合出版与创意管理,出版史论等。
2. 科研平台
专业建设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融合出版与文化传播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创新传播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机构优质资源,建立“跨媒体文化传播实践平台”,打造并优化项目制教学体系,实践创作聚焦国家、社会发展重大选题,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建设。
与中宣部、国新办、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司局,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等出版社及主流媒体密切合作,全面提升数字出版专业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3. 获奖情况
本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学术研究和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平台。本校自有高水平学术发表平台包括《现代出版》《现代传播》《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等;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各项实践和学术活动;学生设计完成的优秀作品获得艺术创作、文化传播、编辑出版领域国家级、省部级荣誉。
4. 学术交流
本专业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国情调研和海外实践,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体察国情、了解世情,在社会调查与数字出版实践中提升思想水平与专业能力,创作的融媒体作品在主流媒体和国际平台播出。本专业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研究成果的学术显示度。
5. 校园活动
本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活动,依托融合出版与文化传播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进行学习和培训。同学们还走出校园,前往红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场馆开展“初心之旅”等调研活动,为创作与实践采集素材。
6. 实习实践
本专业师生创作了一系列融合出版实践成果,推出“红色云展厅”百家数字博物馆,并研创无障碍音像出版作品,为视障人士修建“文化盲道”。此外,105集《红色文物青年说》视频微党课,将图、文、三维动画、虚拟场景等多种视听元素与全国大学生的文物讲述录制有机结合,在央视网、“学习强国”学习等平台播出,在视频轮播结束后,团队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完成音像出版。
毕业生就业去向
Welcome to TVS
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可在中央与省级出版与文化传播部门就业,承担出版策划、创意营销、内容编创及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工作,希望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也可申请博士学位。
▲ 师生团队实践成果
·戏剧与影视·
(135400)
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01
Welcome to TVS
专业介绍
本专业依托于戏剧与影视学“双一流”学科,扎根于广播电视领域深厚的研究与实践,关注广播电视理论人才与实践人才的双向培养。本专业历史悠久,师资雄厚,致力于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融合与创新。
02
Welcome to TVS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立场、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传媒后备人才。本专业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扎实的广播电视与纪录片创作、研究能力为基础,帮助学生成长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系统理论知识和创新性专业能力的高水平领军型人才。
研究方向和内容
01 纪录片创作方向
本方向聚焦纪录片领域实践前沿,注重培养学生纪录片创作与策划方面的能力,掌握纪录片独特的运作与创作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纪录片行业提供优秀的创作人才。
02 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本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广播电视实践、新媒体内容生产及运营能力的创新型全媒体人才,能投身于广播电视融合转型的一线工作之中,充分掌握并胜任广播编导、电视编导、融合新闻报道等领域最前沿的专业能力与工作需求。
师 资 队 伍
Welcome to TVS
本专业拥有一批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学者,专业教师梯队搭建完善,理论学养深厚,专业能力突出,国际化水平高。
本专业师资队伍拥有“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优秀教师”、中宣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本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本专业师资的科研项目与学术成果丰硕,办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学术集刊《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拥有多个高级别研究机构,承担有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
人 才 培 养
1. 主干课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视听语言研究、电视创作实务、节目策划研究、纪录片创作研究、摄影批评、视听技术与艺术、媒介前沿问题系列讲座等。
2. 科研平台
本专业依托双一流建设平台、智慧融媒体实验室,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适应时代需求,为研究生搭建广阔的科研、实践平台,面向国际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广泛开展交流活动,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
3. 获奖情况
本专业已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型、全媒型的新型传媒人才,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毕业生获多项包括“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等在内的国内外重要奖项。
4. 学术交流
本专业为研究生搭建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除国内各级别学术会议外,研究生还参与到各类高水平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
5. 校园活动
学生可以参与到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半夏的纪念”大学生影像展等多种活动中。中国纪录片学院奖(CAADF)创办于2011年,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电视学院协办、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承办的纪录片界年度盛会。“半夏的纪念”大学生影像展是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主办的原创学生影像品牌活动,面向全球高校在读的青年影像创作者征集优秀影像作品进行评选与展映,为青年影像人搭建起了一个专业而开放的交流平台。
6. 实习实践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鼓励专业创作和社会实践。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学院项目,开展全媒体创作。中国纪录片学院奖(CAADF)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电视学院协办、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承办的纪录片界年度盛会。“半夏的纪念”大学生影像展是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主办的原创学生影像品牌活动,面向全球高校在读的青年影像创作者征集优秀影像作品进行评选与展映,为青年影像人搭建起了一个专业而开放的交流平台。
毕业生就业去向
Welcome to TVS
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中央及地方各级广播、电视媒体机构、纪录片研究与创作机构及网络媒体等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任职于国家企事业单位。
▲ 师生团队实践生活碎片
联系方式
1
学院网站链接
https://tvs.cuc.edu.cn/
2
学院公众号
3
学院联系方式
电话:010-65779304
邮箱:tvs@cuc.edu.cn
价值铸魂 实践赋能 卓越争先
电视学院始终引领着
我国电视和视听新媒体传播教育的发展
欢迎持续关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学部君在未来等你!
供 稿/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处官方公众号
编 辑/李婷萱 刘瑞琦
校 对/刘雪茹 郭苗苗
主 编/韩 飞 董华茜
监 制/丰 瑞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