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赛事经济“引燃”北京消费活力 |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 编辑 徐秋颖
2024-10-07 23:38
体育赛事不仅仅是一场竞技,更是一场关于文化、旅游、科技等多个产业融合的经济盛宴。

▲今年中网创多项新高。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国庆长假期间,两场世界顶级体育职业赛事燃爆京城。2024中国网球公开赛与WTT(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中国大满贯赛这两项国际大赛,叠加了“十一黄金周”,碰撞出巨大的市场和经济效应,成功将赛事流量汇聚成消费能量——仅这两项赛事的票房收入就超过了1.4亿元。


据新京报报道,10月6日,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陈杰透露,此次中网赛事总票房创历史新高达到8000万元,入园观赛人数超30万;WTT中国大满贯的票房也有近6000万元,赛事举办地首钢园每日入园游客达到7万人次。


与其他消费不同的是,体育消费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消费者的忠诚度高、黏性强。用赛事经济来激活城市发展活力,成为这几年国内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推动力。体育赛事不仅仅是一场竞技,更是一场关于文化、旅游、科技等多个产业融合的经济盛宴。


毫无疑问,外地观众的增加,也“引燃”了场馆所在园区及周边区域的吃、住、游、购、娱等消费活力。据统计,除门票收入外,中网综合消费额超2500万元,较去年增长近40%;WTT中国大满贯带动首钢园区假日期间的销售额同样超过了2500万元。由此可见,“跟着赛事去旅行”,点燃运动热情的同时,也能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中国大满贯在氛围营造方面做足了文章。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的通知》,以期将体育赛事与商务、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为了助力赛事经济和体育消费,今年9月,北京发布了“双奥100”精品赛事体系,重点引进20项国际顶级赛事、30项高商业价值赛事、50项本土影响力赛事,加快建设国际赛事名城。这正是地方玩转产业融合,让更多顶级体育赛事助燃“假日经济”的重要举措。


发展赛事经济,同样是北京建设文化中心的重要内容。成功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体育赛事,作为双奥之城的背景,无疑有天然优势。加强奥运遗产的综合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国际体育赛事集聚地,都是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北京冬奥会后,充满“工业风”的首钢园如今已成为一处网红打卡地。此次大满贯赛更为首钢园带来了新活力,入园客流和消费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一倍左右。可以说,努力让赛事“流量”转为经济“增量”,提升赛事活动对街区、商圈消费的拉动作用。


就在随后的11月和12月,北京还将迎来2024北京马拉松、2024至2025赛季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等多项赛事。这些赛事,不仅能吸引世界高水平运动选手来体验北京,更能为北京城市更新建设、提振北京消费活力、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等带来巨大动能。


众所周知,体育赛事自带流量属性。尤其是顶级的国际职业赛事,更能吸引全球知名的顶尖选手前来参赛。比如,此次中网的男子选手辛纳、布云朝克特等,女子选手郑钦文、阿尼西莫娃等球星。这些明星球员的出现,也显著带动了中网的关注度。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如何让各项体育赛事从流量入口转换为文体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此外,根据这些体育赛事的特点,继续深度挖掘其潜力,提升赛事品牌与品质、选手参赛体验及观众的观赛服务体验,突破体育消费的长尾效应,从而真正发挥赛事经济的乘数效应,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的“新载体”和“新路径”,进一步提振北京经济发展。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吴兴发


相关推荐
传统龙舟漂移、世界女排联赛,端午期间北京将办30余场体育赛事
北京
东城区龙潭街道社区足球赛开幕,机器人“球员”现场开球
北京
百年足球之城,正在打开多重想象空间 | 新京报评论
观点
“五一”假期,北京全市公园共接待游客931.83万人次
北京
无畏契约电竞北京之旅圆满落幕:电竞成为文旅消费增长新高地
体育
“五一”消费升温,内需潜力加速释放 | 新京报社论
观点
第十届冬博会10月举行,中国冰雪产业规模今年有望破万亿
时事
延庆东王庄健身跑越野赛,300名选手竞逐山野
北京
亮点纷呈!2025顺义区体育消费节启动
新京号
2025顺义“峪马”成功举办
新京号
热门评论
186****6630
7天前
赛事经济前景广阔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