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人民网发布评论:假冒媒体,岂是儿戏?
人民网评官博
2024-10-05 08:16

据人民网评官博消息,10月4日晚,人民网网络评论部发表题为《假冒媒体,岂是儿戏?》的文章,以下为全文:


10月3日,一篇题为《低俗炒作博眼球,爆“瓜”文化不可取》的文章,打着“人民网”旗号在网上被恶炒,引发部分网友误解。然而真相却是,人民网并没有发过这篇文章,此乃彻头彻尾的“套牌”戏法。所谓“society.people.com.cn.lblhky.com”的链接,根本不是人民网社会法治频道的网络地址。


这样的事例并非偶发。尽管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但仿冒、假冒新闻网站、报刊社、广播电视机构、通讯社等新闻单位,或者擅自使用“新闻”“报道”等具有新闻属性的名称、标识开设网站平台、注册账号、发布信息等行为仍有发生。一些机构或个人为了实现操弄舆论、平息舆情、谋取利益等目的,铤而走险伪造假冒重点媒体页面,妄图骗取网民信任,干扰传播秩序,搅乱舆论生态。


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媒体的商标权、名称权,更是涉及违法违规,危害无穷。根据我国商标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构成犯罪的,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倘若假冒媒体等行为用来编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或低俗炒作,那便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诽谤罪、寻衅滋事罪、诈骗罪等,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还可能面临高额罚款。更甚者,若给媒体或公众造成经济损失、精神伤害,还得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更为严重的是,作为重点新闻媒体被假冒还可能引发信任危机,导致整个网络空间风声鹤唳,降低公众对类似网络信息的信任度。这种信任危机一旦形成,便如覆水难收,对网络生态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


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行动要求对仿冒、假冒新闻网站、报刊社、广播电视机构、通讯社等新闻单位这一类突出问题进行严厉打击。对假冒媒体必须露头就打,从严处置,形成有力震慑,才能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编辑 刘佳妮

来源:人民网评官博
相关推荐
“调理肉”冒充“原切肉”,“潜规则”早该切掉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今日辟谣(2025年4月3日)
新京号
今日辟谣(2025年4月3日)
时事
“存款变保险”,银行与保险公司合谋暴露粗鄙吃相 |新京报快评
观点
新闻8点见丨中方回应在台海附近开展军演,国台办发声
时事
2024年全国网信系统严厉打击网络违法违规行为 依法关闭违法网站10946家 关闭账号107802个
新京号
国家网信办就MCN机构相关业务活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 给MCN机构戴上监管“紧箍咒”
新京号
去年全国网信系统关闭违法网站上万家,关闭账号超十万个
第一看点
今日辟谣(2025年3月10日)
新京号
今日辟谣(2025年3月10日)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