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市已有60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完成验收
新京报 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张牵
2024-09-25 19:10

9月25日,“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成就专场举办,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郭汉桥代表北京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发布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情况。


据郭汉桥介绍,北京市连续第32次增加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惠及全市330余万退休人员;创新完善首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截至9月20日,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已有60家完成验收;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93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连续第32次增加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惠及330余万人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49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已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郭汉桥表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制定实施《北京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全面对标中央要求,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北京模式”。


据郭汉桥介绍,北京市老年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稳步提高。逐年提高养老金水平,今年,继续按照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保持向退休时间早、连续工龄和缴费年限长的退休人员加大倾斜力度。这已经是北京市连续第32次增加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惠及全市330余万退休人员。


同时,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普惠性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以及其他各类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为一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城乡全体老年人。


此外,关注特殊困难老年群体服务保障。统筹实施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高龄老年人津贴等制度。出台实施困境家庭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补助政策,确保有入住机构需求的经济困难“老老人”住得起、住得上养老机构。


发展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各区已建成近6000张


北京市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今年计划布局建设100个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郭汉桥表示,截至9月20日,已完成验收60家,其余40家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针对“老老人”和重度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照护难题,北京市组织市场主体推出不同内容、不同价位的24小时普惠居家护理服务套餐,累计签约长期上门居家照护服务近1800单。


同时,发展养老家庭照护床位,今年计划建设2000张床位,目前各区已建成将近6000张,累计建设运营2.2万张。完善助餐服务体系,推动城六区51家400平米以上养老驿站转型升级、开办社区餐厅,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养老助餐,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56家,覆盖全市四分之三的城乡社区,累计服务老年人12万人,提供助餐服务2788万人次。累计为1.2万老年人完成了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


搭建全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也是一大创新之举。北京市上线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数字化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网”及配套小程序,实现养老服务“一网通查”,服务信息“一网展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服务诉求“一网通答”,日均访问量4.5万人次,总访问量近2000万人次。


为保障养老服务质量,北京市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在全国率先推行养老服务合同网签,累计网签7.04万份,基本实现在院老年人全覆盖,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大额预付费和非法集资等风险。


此外,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在北京养老服务网设置“京津冀养老”板块,搭建线上供需对接平台,展示北京优质养老机构575家,展示津冀优质养老机构51家、优质养老项目58个。


93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郭汉桥表示,北京市开展全国性、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东城区东花市街道东花市南里社区、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柳荫街社区等93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根据老年人就医、出行、社交、购物等智能手机重点使用方向,持续开展300余场“我教老人用手机”“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智慧助老”相关活动,逐步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


为保护老年人权益,北京市创新服务模式,面向高龄、失能、独居、残疾等特殊困难群体老年人,开展权益保护服务,帮助行为能力较弱的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解决委托代理以及监护问题。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连续多年开展老年人防诈骗的专项行动,增强广大老年群体识骗防骗能力。


助老志愿服务也广泛开展。推进老党员先锋队、老干部宣讲团、“三新”组织党建指导员队伍建设,引导老干部发挥优势参与社会治理。“京彩时光”志愿信息平台上线一年来,持续助力为老志愿服务,累计注册志愿者4467人,累计服务老人9.43万人次、服务时长2.6万小时,助老志愿服务形式多样,志愿者数量稳步提高。


此外,为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北京市连续14年开展“孝星”“孝顺榜样”评选命名活动,已在全市以市政府名义命名“孝星”5.9万名,命名“孝顺榜样”140名。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张牵 校对 张彦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叶红梅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北京市消防条例》
新京号
关于养老服务改革、困境群体帮扶、儿童福利等问题,民政部部长作出回应——
新京号
让患者“转得上去,留得下来”!三甲专家下沉社区医院,盘活基层诊疗
北京
2025年福建省委一号文件公布!
新京号
惠及155万老年人!2025年北京将建5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新京号
2025年北京将新建5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北京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北京市建成100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北京
区两会丨今年北京西城区将实现15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
北京
开幕!数读202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成绩单”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