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共北京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发布。记者注意到其中提到“探索依托城市轨道交通打造地下物流配送体系”“优化检查站建设、管理”“加大高级别自动驾驶场景应用”“深化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两网融合”等内容,正是北京交通领域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将优化检查站建设管理,提高跨省进京效率
在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健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优化检查站建设、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强化就业、养老、医疗、社保等政策衔接。
记者了解到,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北京加强与天津、河北的沟通对接,加快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优化检查站”是近年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提到的重点关键词。
在今年6月25日举行的京津冀三省市区域交通一体化统筹协调小组第9次联席会议上。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为持续打造高品质环京通勤服务,北京将对与河北北三县相连的白庙南、白庙北和应寺等三座综合检查站进行升级改造,研究远端安检和白名单等新措施,提高跨省进京效率。
此外,跨区域交通方面,多项重点工程在年内陆续取得新进展,跨区域出行正实现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
今年7月,京蔚高速(建设名称为109新线高速)北京段(西六环-灵山互通立交)正式通车,从西六环至灵山车程将由2小时缩短至45分钟。今年年底,灵山互通立交至市界段也将建成,从北京将可通行高速公路直达河北蔚县,缓解既有109国道的压力。
根据规划,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将于9月底建成,厂通路实现与河北段连通。届时,潮白河上将再添一条连接“京冀”两地的通道,河北大厂进京距离将缩短20公里,大厂县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距离缩短为仅5公里,车程缩短半小时,极大方便了两地居民通勤。
此外,正在建设中的轨道交通平谷线、城市副中心站等项目也都进展顺利,未来也将给京津冀地区的居民出行带来更多新便利。
北京去年已开展“地铁运快递”,未来将打造地下物流配送体系
在实施意见中还提到了物流相关的内容:“鼓励发展物流新模式,探索依托城市轨道交通打造地下物流配送体系”。
相较地铁常规的客运功能,如今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开展物流业务是一种创新。去年9月23日,北京市就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快递运输试运营工作,选定了4号线、9号-房山-燕房线作为北京市首批城市轨道交通非高峰时段快递运输试点线路,这是全国首例利用城市轨道交通非高峰时段富余运力运输快递的试点项目。这些快递利用专用的设备被运送上车,列车运行图不用调整,快递也不会占用单独的车厢,几乎对同车厢的乘客没有任何影响。
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逾2000万,每日收寄投递快递量约1500万件,主要通过城市道路运输。近年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持续扩大,运营线路27条,里程807公里,几乎每条主干路都有对应的轨道交通线路。
交通部门表示,利用城市轨道交通非高峰时段富余运力开展快递运输,替代货车运输,提升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降低快递货运车辆道路运输需求,逐步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降低碳排放。
强化站城融合,完善场站与周边建筑互联互通
在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方面,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支撑、多种出行方式为补充的安全、通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完善轨道交通快线体系,健全市郊铁路建设管理机制,深化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两网融合。
此外,综合施策缓解交通拥堵、完善停车设施规划建设机制、加强非机动车管理、加大高级别自动驾驶场景应用等在实施意见中也都有所涉及。
“站城融合”同样是近年来北京交通的关键词,实施意见中提出健全轨道站点周边的功能集聚与资源整合机制,优先启动站点周边存量土地整理,完善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建筑互联互通机制、一体化更新制度,推进场站用地综合利用。
从2021年开始,北京市在轨道交通领域频繁提及“站城融合”“轨道微中心”等理念,在规划和新建线路中也更加注重交通功能与城市其他功能的融合发展。
作为今年北京“站城融合”发展的标杆,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预计2024年12月底完成结构施工,预计2025年开通投入使用,开通初期将接入地铁6号线、平谷线、京唐城际铁路等三条轨道交通。副中心站枢纽工程还着重协调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将形成以TOD理念建设的涵盖办公、商业、公寓、酒店等多业态的“站城融合”城市综合体,交通枢纽的城市层将与周边商业区域通过150余部电梯相连接。
全部建成后,这座枢纽将汇集2条城际铁路(京唐城际、城际联络线)、5条城市轨道交通(6号线、平谷线、M101线、M104支线、S6线)、1条骨干铁路(京哈铁路)、1条市郊铁路(市郊铁路副中心线)和15条公交接驳线路。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张牵 校对 张彦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