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大足区境内的山地、丘陵和峡谷中,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
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时期(14〜19世纪)亦有所增刻。其生动的故事、奇巧的构思和精妙绝伦的雕琢技艺,展示出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特征和发展变化,以及民间道德习俗与宗教信仰的互动效应。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作和保存地,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
大足石刻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其突出特色是体现释儒道三教合一,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并具有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高度。
大足石刻从不同侧面,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其他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石刻具有石窟造像特征,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但早期的“庙宇殿堂”式结构,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湾造像全都裸露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突破了一些宗教约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的特点。
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五种;主要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其他形式。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众多的社会生活场景,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成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天才的艺术。
其中,密集演绎生动的人间故事与宗教信仰的宝顶山大佛湾极为引人入胜。安详的巨型释迦涅圣迹图,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庄严的华严三圣,系列的佛传故事,劝人向善、结合宗教理念以骇世惊俗的构思精雕细刻的六道轮回图,生活气息十足的牧牛图和父母恩重经变相,无不透出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令人流连忘返。
而其他石刻区也都不同寻常,在艺术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以南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公元11至13世纪中叶的道教造像,是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石篆山摩崖造像中以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造像,以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都极为罕见。
1999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将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5.11-12月刊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