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4日,服贸会期间,国家文创实验区发布成立十周年以来的成果。10年来,在国家文创实验区的带动下,朝阳区产业规模优势突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已达10万家,年收入超3000亿元。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居全市首位
从区域位置上来看,国家文创实验区核心承载空间以“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定福庄”传媒走廊为轴线,西起东二环朝阳区与东城区界,东至八里桥朝阳区与通州区界,北至工体北路—姚家园路及其东延长线,南至广渠门外大街—广渠路。国家文创实验区被列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文化中心建设的整体布局中,也是大运河文化带朝阳段的核心承载区。
在国家文创实验区的带动下,朝阳区产业规模优势突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已达10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2500家,居全市首位,实现年收入超过3000亿元,约占全国的2.4%。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实现收入1212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比重近四成,文体娱行业实现收入占全市比重近三成,收入规模保持全市第一。国家文创实验区建成全国首个文化产业“云园区”,实现百个园区、万家企业在云端聚集。
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国家文创实验区成立以来,创新出台一系列新举措,其中,在北京市级层面出台关于加快国家文创实验区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18条”基础上,朝阳区出台促进国家文创实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政策叠加效应显著。成立的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搭建“信用筑基、政策架桥”的文化企业融资模式,集成银行、信用评价、担保等近30家金融服务机构资源,累计为区内2731家文化企业累计贷款融资322.90亿元,降低融资成本近三分之一。
国家文创实验区还发起成立全国首个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建立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率先发布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全区1800家文化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结合城市更新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功能
据介绍,未来朝阳区将深入实施数字文化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国际一流影视制作基地,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推动AI等新技术在视听及相关领域的前瞻布局。结合城市更新,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功能,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周边社区发展、市民文化需求深度融合。朝阳区还将加大优质文旅资源整合力度,打造特色文化活动,拓展文化消费新场景。
此外,朝阳区还将全面丰富多样化视听体验,推动超高清、X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落地示范场景。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张牵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