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青少年蓝皮书》:网络社交中,未成年人隐私信息保护意识不足
新京报 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张牵
2024-09-13 17:09

新京报讯(记者叶红梅)9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蓝皮书指出,网络社交中,未成年人主动展示个人信息的比例较高,隐私信息保护意识不足。


基于2024年度最新调查数据,蓝皮书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最新情况进行系统研究与专项报告,全面总结当前中国未成年人用网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蓝皮书显示,未成年人首次上网年龄持续降低,未成年人触网时间的城乡差异较为显著,手机仍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设备,且农村地区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尤其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未成年人对手机的更早接触,网络交往成为未成年人群体自我呈现、表达与需要满足的新形态。


然而,尽管网络交往助推了未成年人情感交流与身份认同,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过度依赖网络导致上网成瘾和受骗、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身体健康受损等。值得注意的是,蓝皮书发现,网络社交中,未成年人主动展示个人信息的比例较高,隐私信息保护意识不足。网络技术发展下,公私空间界限不断模糊化,这是隐私保护中面临的新问题。除了被动提交或被搜集个人信息外,还存在一种形式,即主动公布自己的信息。未成年人对个人信息或隐私具有较强的自主权,可能主动展示自己的姓名、年龄、学校等信息。


调查数据显示,在互联网平台公布自己性别的未成年人最多,男生占44.8%,女生占47.9%。未成年人公布的个人信息前四位中,男生为性别、年龄、学校、姓名;女生为性别、年龄、姓名、QQ/微信号。除性别一项之外,其他个人信息的公布程度均是男生高于女生。当前,个人信息的使用存在容易被网络画像的情况。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防护意识不强,对自己真实信息的公布容易引发线上线下的风险隐患。


编辑 张牵

校对 张彦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叶红梅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北师大方增泉:家长是“网红儿童”第一责任人,学校是责任主阵地
科技
“未成年网红跳擦边舞”,这股歪风必须刹住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家校、平台和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网红儿童之下有哪些未保难题
科技
“任何人无权触碰用户数据” 百度公开“开盒”事件调查详情
第一看点
游戏防沉迷,进入下半场
财经
“手机式童年”之下,同伴玩耍、一觉天明渐行渐远
文化
新闻多一度丨2月17日北京中小学开学,这份开学攻略请查收
时事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第一看点
该如何守护“一老一小”的网络晴空 | 新京报评论
观点
家暴不能藏在“家丑”身后狰狞,受害者一个人扛不下所有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