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北京潘家园启动传统文化示范街区建设
新京报 记者 吴婷婷 王飞 编辑 白爽
2024-09-11 16:50
中国·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的成立,将潘家园文化韵味“打包”推出,让潘家园地区更像一个巨大的“博物馆”。


影视剧《古董局中局》充满烟火气的开篇起源于此,《鬼吹灯》里大金牙在此起家,《盗墓笔记》中的王胖子在这里开了古董店……这里便是潘家园。北京老话说:“逃不开的潘家园,绕不过的琉璃厂。”北京人淘换老物件、捡漏儿,必去潘家园。在现实生活中,潘家园的魅力不止于此。


如今,潘家园文化夜市已成为朝阳区特色鲜明的文化消费地标,文玩手串、潮流玩具、数码设备,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涌向这里。2023年12月,中国·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成立。今年7月,首届潘家园文化体验季开幕,70天活动期间开展了15场精彩活动。9月5日,文化产业联盟展区首次亮相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吸引众多文玩爱好者和市民参观。


未来,潘家园的“文化范儿”将更浓。记者从潘家园街道工委了解到,潘家园传统文化示范街区建设已于今年启动,这一形如古老玉龙的街区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市民沉浸式领略古都文化的新地标。


潘家园旧货市场夜市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淘宝”。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中国·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集体“亮宝”

 

9月5日,2024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在北京古玩城启幕,作为国内知名的文化地标,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的加入为文博会增添了新的活力。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国·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展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为观众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

 

在这里,观众们近距离欣赏古琴、古籍及拓印技艺,感受跨越时空的匠心传承;“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让数字科技赋予古老画作新的生命力。宋锦函套美轮美奂,其正签、侧签均为手工贴制而成。工作人员介绍,书籍采用安徽泾县的手工宣纸,手感绵柔。轻轻打开书籍,一股墨香扑面而来。条案上,展陈着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古色古香的瓶炉三事为展区增添古韵。在展区,观众还可以沉浸式体验“飞跃黄山”VR互动,化身穿越时空的旅者,触摸古建筑,遨游青山绿水,领略回归自然之美。

 

中国·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一经亮相便备受关注,这次是联盟首次集体亮相。展区不仅为成员单位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文化实力的平台,也为刺激潘家园地区文化消费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通过与其他文物机构和企业的交流,还可以提升“中国·潘家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产业联盟携手“亮宝”让尚古古玩城市场部经理朱宏宇也充满期待:“中国·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对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联盟的成员,我们也希望和其他成员单位一起进步,提升潘家园的古玩文化,让世界了解潘家园,让潘家园这个品牌更上一层楼。”


潘家园旧货市场游客正在摊位挑选商品。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传统文化示范街区预计明年整体亮相

 

近年来,潘家园街道坚持以文化复兴引领城市更新,通过“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不断赋能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让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经提升改造,华威桥东北角一块绿地预计今年国庆前将焕新亮相。曾经封闭的绿地将被步入式、没有围挡的公园取代,成为朝阳区花园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花园还有一个非常中国风的名字——凤鸣园。3000平方米的凤鸣园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展示潘家园地区文化建设的历程,古琴演奏、文化夜市将成为凤鸣园的“常驻嘉宾”。园内曲径通幽,穿插着传统文化元素,市民游客可以步入公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凤鸣园是潘家园街道正在打造建设的传统文化示范街区的启动区。记者从潘家园街道工委了解到,潘家园传统文化示范街区从东三环南路潘家园至华威桥,包括潘家园旧货市场、北京古玩城、天雅古玩城、尚古古玩城周边街区道路、绿化、公共空间,主要涵盖东三环南路、潘家园路、华威路及周边公共空间,总面积为2.59万平方米。从整体区域上看,潘家园传统文化示范街区形如我国早期文物玉龙。未来,文化示范街区将打造成City Walk(城市漫步)线路,成为潘家园地区的文旅新标签。


“我们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城市更新,提升区域周边整体环境,比如改善交通秩序,让传统文化元素更加突出。传统文化示范街区整体预计明年亮相。”潘家园街道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形如玉龙的传统文化示范街区,潘家园还将街区古韵“搬”到了机场。近日,《古韵新起点 文化潘家园》宣传片开始在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滚动播放,频率为每天320次。“走进会呼吸的万物辞典,在潘家园,读懂华夏文明。”机场宣传屏上生动的画面和文字解说,向世界展示着潘家园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现在的潘家园不仅拥有潘家园旧货市场,还有多个大型文玩场所。中国·潘家园文化产业联盟的成立,将潘家园文化韵味“打包”推出,让潘家园地区更像一个巨大的“博物馆”。

 

“我们的‘博物馆’没有围墙,可以开放到深夜,是可以让市民游客亲手触摸文玩的‘博物馆’。”潘家园街道工委书记陈文刚表示,潘家园推出的文玩展示、非遗活动、拍卖、鉴宝等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前来,沉浸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商家正在直播带货。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故事

“丝绫堆绣”传播者杨毅

成立工作室,带领街坊领略传统技艺之美

 

潘家园传统文化街区的建设不仅将让古老的潘家园焕发新活力,更会让居民感受到新变化。9月6日,潘家园街道社区综合体正式揭牌成立,3层36间活动室全部开放,免费供地区居民活动使用。杨毅的巧娘工作室就位于这里。

 

说起杨毅,潘家园街道的居民无不伸出大拇指,“杨老师的‘丝绫堆绣’作品获过大奖,现在不少老街坊都是杨老师的学生。”在大家眼中,年过古稀的杨毅有着用不完的劲儿和无尽的热情。


杨毅(左)在工作室内制作丝绫堆绣作品。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走进工作室,一幅幅工艺精巧、色彩丰富的丝绫堆绣作品展现在记者眼前。丝绫堆绣也被称为“北京补绣”“宫廷补绣”,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这种工艺的雏形,古时有诗“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形容拼贴装饰衣裙之美,描述的便是这一工艺。

 

杨毅和团队成员的丝绫堆绣作品装裱于正方形的木框中,每当有参观者、学员前来,杨毅便一件件向大家介绍这些作品的来历,言语中难掩自豪。“56幅系列作品《弦彩盘垫》在2016年的杭州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丝绸之路》将丝绫堆绣和金丝彩釉画两种非遗工艺创新融合,2018年在北京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上获得银奖。”

 

在退休以前,杨毅是一名数学老师,从小热爱手工艺的她在退休后第一天就奔向老年大学,师从工艺美术传承人、二级大师贾大双,系统学习技艺。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当其他退休老人颐养天年时,闲不住的杨毅用退休工资购买了丝、绫、纱、锦、染色原料等,一点一点琢磨、研究,将丝绫堆绣技艺呈现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2009年,杨毅巧娘工作室成立,社区的老街坊、老邻居走进工作室,成为杨毅的学生,学习丝绫堆绣技艺。15年来,杨毅和团队成员参加多次国内外比赛和展览,以丝绫堆绣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中华民族灿烂的人文历史文化。

 

丝绫堆绣由一块块细小的织物堆贴缝缀,最终呈现出精美的艺术作品。杨毅说,制作丝绫堆绣需要静心,心浮气躁就会影响作品。她有一幅以小鸟为主题的作品,鸟儿有着毛茸茸的翅膀和小脑袋,就连绒毛都丝丝可见,十分逼真传神。为了呈现鸟儿逼真的体态,杨毅下了一番功夫,无论是制作手法还是材料应用,无不仔细研究、尝试。如今,杨毅把自己琢磨出来的这套技法教给学员们,一盒工具、几片不同类型的材料,大家在工作室“玩”出了花样,也“玩”出一幅幅集体创作的丝绫堆绣作品。

 

2022年,杨毅被评为朝阳区文化带头人,同年,工作室作品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北京礼物”评选活动中获“双奥之城”文旅体融合主题TOP20奖。

 

最近这段日子,杨毅和团队成员正忙着完成一幅大型衍纸画作品——《盛世中华》。大家用彩色的衍纸制作庄严的天安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平鸽、金水桥……目前,作品已经雏形初显,将在国庆节前和居民们见面。

 

杨毅是潘家园街道的老居民,这个极具文化氛围的街区也成为杨毅学习的课堂,“我和学员们常去各大古玩城参观,汲取传统文化的灵感,这对我们创作作品有很大帮助。”


杨毅完成的以麻雀为主题的丝绫堆绣作品。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居民身边的“文化达人”塘萍

创作话剧、快板、诗歌等,从社区取材讲邻里故事

 

有着24载军旅生涯的塘萍是潘家园街道文联主席,作为生活在潘家园地区的居民,耄耋之年的塘萍工作起来还是风风火火。

 

塘萍经常深入街道文联的民乐团、合唱团、舞蹈队等各个队伍中,和演员们畅谈艺术创新;去诗词协会讲课,和协会成员一起探讨格律。塘萍还提议组建了诗韵声声诵读坊和老来乐快板队,和爱好者们一道分析作品、交流表演。居民们都说,“塘萍老师接地气,没架子,在他身上能看到老艺术家的品德。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街道工委的支持下,塘萍和街道文联的几名骨干一起策划,并亲自执笔写出了京韵民俗话剧《北平的黎明》,向国庆献礼。这台完全由潘家园街道社区居民编导的话剧,首演三场,反响热烈,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

 

塘萍认为,做文联工作抓好原创作品是关键。他曾创作群口快板《我们走进新时代》、朗诵诗《中国的航船》。他笔下写得最多的是百姓生活、非遗民俗,由他作词的《五彩风车》新民歌在区、市获得一等奖。情景诗表演《红伞与黑伞》是潘家园街道的“王牌节目”,在全区巡演十多场,这一作品还在2019年阅读北京“我和我的祖国”全市诵读大赛决赛中获集体组一等奖。2021年,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塘萍创作了群口快板《红船颂》和红色歌曲《爷爷带我看红船》。

 

生活在潘家园,塘萍的不少文艺创作灵感来源于身边人、身边事,他常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多创作出一些受到老百姓欢迎的作品。”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吴婷婷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王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今年朝阳区潘家园、和平街、常营重点区域将全面焕新
北京
北京时尚场景育新行动全面启动,一批示范项目落地
北京
优化消费供给、提升消费体验,北京推出21项举措扩大时尚消费
北京
暑期促消费活动持续升温,北京将举办500余项特色活动
北京
六大专项行动全力稳住经济大盘
北京
位列榜首!北京海淀为什么成为中国最具创投价值城区?
北京
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让各援疆省市干部人才倍感振奋——用实干与奉献续写对口援疆新篇章
新京号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城市工作纪实
新京号
235处遗存“开口说话”,千年古城如何让游客暴增?
新京号
静默迭代,智慧生长:青岛的城市空间革新之路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