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课间延长5分钟,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迟道华
2024-08-30 20:00
课间和课堂,休息与学习,就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割裂和对立的。


▲北京海淀区北医附小的学生们在跳大绳。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新学期即将启程,北京市教委8月30日发布义务教育阶段新改革:自今年秋季学期,北京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把“课间10分钟”整体优化为“课间15分钟”。通过扩容课间“能量站”,确保师生得到较充裕课间休息时间,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近年来,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消失”的现象引发高度关注。教育部也多次强调,严禁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新学期开始,北京将“课间10分钟”延长为“15分钟”,可以说是对纠偏这一现象的积极行动。


“课间10分钟消失”有着诸多现实原因。其中一点便是,本来时间就比较有限,反而更易被忽视。像一些教师把“拖堂几分钟”当成了一种习惯,再加上孩子上厕所、喝水,能够真正留下的休息、放松时间其实很少。


长此以往,便容易形成一种认知偏差:反正原本也就没多少时间可以放松和利用,也就无所谓重视了,“挤占”乃至直接“取消”,也更“心安理得”。相应地,孩子在此过程中也可能逐渐失去了走出教室放松的动力和积极性。


在此现实之下,延长5分钟,不仅是一种时间上的扩容,更代表的是一种意识上的提醒:课间时间就应该有专门的保障,就应该被“郑重其事”对待,不容被随意挤占和剥夺。


值得注意的是,将课间时间延长到一刻钟,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时间增量。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引导干部教师从“课间活动的管理者”走向“课间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各学校将在校园内补充必要的体育器材,为学生创造更加适宜的课间休息环境。


如之前就已率先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的北京一六一中学,就通过优化设计校园长廊、种植园、美术作品展览区等,丰富课间活动供给。


也就是说,除了课间时间更有保障,学校和教师还要通过专门的课间活动设计和组织、基础设施的完善,帮助孩子在课间有更多的放松选择,以实现“量”和“质”的双重提升。


而这种积极参与的过程,也利于让学校和教师真正意识到,让孩子休息好、玩好,同样是一种教育责任。甚至,由此家长们或也能更理性地看待孩子“学习”和“休息”的关系,真正助力全社会构建一种“张弛有度”的教育观,少一些不必要的焦虑与紧张。


实际上,保障好孩子的休息、放松时间,不仅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本是常识。课间和课堂,休息与学习,就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割裂和对立的。


从学校到家长,如果“害怕”孩子休息、放松,这显然不正常。像一些家长在孩子长大后,习惯抱怨孩子缺乏社交和运动,殊不知,这些习惯和意识的培育,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如果从小给孩子创造这方面的条件,相信就能有更多的可能性。


当然,课间休息的保障在现实中所遭遇的不确定性,有着复杂的原因。除了学校重视不足,很多时候也与家长对孩子课外活动安全的过度紧张有关。


就此而言,课间时间延长了,学校要做好相应的安全保障,家长也该给予更多必要的包容空间,以此实现一种良性的家校互动。最终确保这项教育改革创新,能得到更多认同和推广,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真正“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


撰稿 / 吴振(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张彦君

相关推荐
杨文利:八十年代的北大先生们
新京号
写作有困难?跟契诃夫练习一门手艺|罗新、淡豹对谈回顾
文化
70岁,他在北大课堂旁听
新京号
“跑不起来”的青少年和“受阻碍”的体育运动
公益
体育回归游戏,让孩子们爱上运动
公益
6位运动员谈青少年体育:全力以赴,用体育锻造身体与内心
公益
课间十分钟延长至十五分钟,北京优化义务教育学校课间时长安排
教育
《校园之殇》:直视伤痛 拯救心灵|北京文学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