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舞蹈诗剧《何以相逢》北京首演,以诗化舞探索文旅融合
新京报 记者 刘臻 编辑 吴龙珍
2024-08-30 11:26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8月29日,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海宁市文旅创意产业控股有限公司、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南湖红船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中国东方歌舞团、武汉邮政艺术团共同演出的舞蹈诗剧《何以相逢》在中央歌剧院首演。


舞蹈诗剧《何以相逢》在中央歌剧院首演。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何以相逢》以志摩文学为灵感,在传统舞剧的基础上,放大了“诗”这一主题特质,充分适配观众“在剧场做梦”这一对美的追求,更以区别于主流舞剧宏大厚重的叙事模式,另辟蹊径,以“小而美”的江南散文诗结构切中当代青年人对轻松浪漫性灵的偏好。


依托徐志摩的“国民影响力”,《何以相逢》的主创团队深度剖析并焕新了其文学的现代价值与精神。在人物设计上,总编导毛伟伟、吴硕并未着眼于具体的历史人物,而是意象地从志摩诗歌里创作了主要人物“摩”、安澜园的化身“澜”,以及取自海宁地名的“宁”等角色,整场演出人物与舞段情景交融,弱化叙事而强调“情”的演绎。在剧目结构上,以徐志摩重要的诗篇作为全剧串联主线,从“海边的梦”开始,至“美的光芒”收尾,融合进《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诗句,并以浪潮开头、结尾,突显主人公“摩”自海上来,又自海上去的浪漫与自由,彰显剧作写意色彩。


整台剧目在观感上充满诗情画意。


在舞台呈现方面,《何以相逢》追求诗美效果,将舞台剧和诗融合、渗透,无论是灯光、多媒体设计或服装造型,均强调“浪漫空灵”的特点,整台剧目在观感上充满诗情画意。


近年来,海宁重点强化文化标识培育,做强做优“海宁名人”文旅IP,并融合非遗艺术、特色年俗等地方文化与民俗特色,通过线上线下丰富多彩的互动不断刷新着城市的文化标识。在此背景下,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合作的舞蹈诗剧《何以相逢》成为海宁文旅产业承前启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尝试,它不仅是对志摩文化IP的新发掘,还通过多个文旅资源的连线成网,为海宁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为当地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王心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刘臻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大戏看北京3月24-30日文艺资讯丨京剧《齐白石》展巨匠人生
娱乐
大戏看北京4月文艺资讯丨《长城》音乐会以旋律传递精神
娱乐
大戏看北京元宵特刊丨国家大剧院歌剧《茶花女》演绎爱情经典
娱乐
大型文化文旅融合项目《江南·十二场欢聚》启动,培育学习型演员
娱乐
大戏看北京1月6-12日文艺资讯丨舞剧《满江红》以舞颂豪情
娱乐
大戏看北京1月文艺资讯丨2025新年音乐会,奏响经典迎新年
娱乐
大戏看北京12月16-22日文艺资讯丨胡廷江作品音乐会将启
娱乐
大戏看北京12月23-29日文艺资讯丨《战争与和平》经典重现
娱乐
大戏看北京12月文艺资讯丨评剧《咫尺千里》展文脉传承家国情怀
娱乐
大戏看北京10月28日-11月3日文艺资讯丨北舞展演季开启
娱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