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8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顺义区专场。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顺义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提问
记者: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不懈推进营商环境提质升级,顺义区作为首都重点平原新城,如何推进优化营商环境落地见效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顺义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新闻发言人徐晓俊:
近年来,顺义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立足首都重点平原新城功能定位,以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之以恒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打出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助力各类经营主体更好更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体制机制建设日趋完善。顺义区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双牵头”机制,组建区级优化营商环境专班、企业“服务包”工作专班,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改革格局。对标市级出台7版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方案,连续印发实施4个“服务包”工作制度性文件,压茬推进落实1500余项改革举措,实现了由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向数字化引领、协同化推进、场景化应用突破,区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在刚发布的2023年区级营商环境评价结果中排名全市第4,历年最好。“服务包”工作也是成效显著,连续2年排名全市第1,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市场环境更加规范有序。大力提升准入准营便利度,企业开办从2018年的22.9天缩减至0.5天。40个行业实现“一业一证”,在药店、机动车维修等行业发出全市首张综合许可凭证。推进“证照联办”“一证多址”等叠加改革,2023年新设经营主体创近五年来新高,今年上半年新设7903户,同比增长20.62%。不断深化“多规合一”“简易低风险项目全程网办”等改革,先后打造了“顺义新城13号地项目‘自拿地到规划许可26天办结’的全市第一速度”“‘水气热’e家办一站式服务”等多个全市典型经验做法。全市率先实现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公共资源交易更加规范高效。
法治环境更加公平透明。高标准建成全市第四家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并获评全市“优秀区中心”。全面推行一体化综合监管,出台并细化“无事不扰”白名单试点实施方案,纳入“白名单”企业数量全市靠前,做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全国首创异地财产“翼”处置模式,复制推广近150家基层法院,办案时间缩短2/3以上。积极推行“免罚慎罚”举措,今年以来共办理“轻微首违”免罚案件282件,免罚金额900万元,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国际化环境更加开放自由。作为首都国际交往的重要门户,顺义区在全国首创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免税、保税和跨境电商”政策衔接试点等突破性政策,大幅压减进出口时间和成本。首个国家级“跨境贸易便利化标准化试点”通过验收,获评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打造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5个工作日“两证联办”。建设高品质国际人才社区,持续推进中粮祥云小镇等国际化商业示范街区建设,进一步丰富国际人才生活、社交场景。
三是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我们打造了全市首个进驻部门最多、服务事项最广、面积最大的智能化政务服务大厅,在全市率先设立了“两区”、跨区跨省通办、政策兑现、企业用户空间等特色服务专区,电子证照“码上办”“不见面”审批等率先实现。深入推进“一件事”改革,全市率先落地大型展览展销活动“一件事”场景。为促进政策落地,我们聚焦市场准入、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察访核验行动,常态化开展“一把手”走流程,着力解决企业办事难点。充分发挥“服务包”机制作用,全市率先建立服务专员队伍,“一对一”服务企业数量达770余家,累计走访服务企业10000余家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诉求6000余项,企业满意率100%。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顺义区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持续对标先进、争创一流,深入落实“北京服务”探索顺义实践,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欢迎广大企业来顺义投资兴业!
来源:北京发布微信号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