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怀柔科学城“十三五”29个设施平台年底均将进入科研状态
新京报 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2024-08-26 22:25
怀柔科学城坚持边运行、边产出、边转化,累计产出“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等重大科技成果227项。

怀柔科学城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承载地。8月26日举办的“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怀柔科学城党工委委员、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区政府副区长(兼)兰雄景介绍了怀柔科学城建设取得的进展。他表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成为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强的地区之一,“十三五”29个设施平台年底均将进入科研状态。今年,怀柔区将举办近百场次国际学术活动,参与交流人员将达到3万余人。

 

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等8个科学设施项目陆续开工

 

兰雄景表示,2017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得国家部委批复。当前,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围绕物质、空间、生命、地球系统、信息与智能五大科学方向,聚焦新材料、空间探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细分领域,布局了3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已成为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强的地区之一。

 

“这37个设施平台中,‘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土建工程全部竣工,三分之二进入科研状态,年底均将进入科研状态。”兰雄景称,市民关注的大科学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储存环全环贯通,并进入联调阶段,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加快开展国家验收。他提到,“十四五”时期新布局的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等8个科学设施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累计产出重大科技成果227项

 

兰雄景介绍,怀柔科学城坚持边运行、边产出、边转化,累计产出“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等重大科技成果227项,其中,“冰表面原子结构和预融化机制”“聚合物多周期异质结热电材料”等引领性原创成果今年相继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怀柔科学城科研单位的13项成果摘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增强器出束等4项世界级科研创新成果在2024中关村论坛集中发布。

 

“今年以来,类脑智能和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实现转化。新设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怀柔中心,重点打造国家颠覆性技术转化平台和怀柔原创性技术加速平台,以颠覆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立中国技术交易所怀柔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成64万平方米城市客厅,打造18平方公里高端仪器传感器产业示范区,构建与基础研究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体系。”发布会现场,兰雄景介绍怀柔区坚持原始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成绩。

 

今年将举办近百场次国际学术活动

 

兰雄景介绍,科学设施开放共享态势良好,截至目前已有10个平台实现开放运行,对外开放机时近90万小时。其中,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已开放运行3648小时,吸引百余家国内外用户开展380余项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地球系统模式发布,加速推动我国地球系统模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为一批国内外科研项目提供重要支撑,并取得了“自旋超固态及其巨大磁卡效应”等多项创新研究成果。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等第一批交叉研究平台累计开放机时超过60万小时。

 

“此外,我们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逐步增强。今年,我们将举办近百场次国际学术活动,参与交流人员将达到3万余人。上个月落下帷幕的2024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吸引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科学家参加,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等众多国际科学大奖得主,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500余场,吸引线上线下500余万人参与,会议规模、参与人次以及影响力实现新提升,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基础科学交流合作。”兰雄景称。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越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曹晶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专题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北京十六区系列主题发布会

相关推荐
怀柔小院孕育“神农”AI农场
新京号
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京开幕
新京号
怀柔科学城将建成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北京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京开幕,六位科学家获颁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
北京
北京启动“教育助力怀柔科学城建设”五大行动,首批20个项目落地 ——
新京号
“地区出题、高校答题”,首都高校组团助力怀柔科学城建设
教育
第四届“怀柔论坛”暨第二届AICD在北京怀柔“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开幕
新京号
【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创新“头雁”,还看首都北京!
北京
卫光生物:多项财务指标创新高,卫光生命科学园入驻项目超40个
企业资讯
怀柔科学中心发布8项重大突破性成果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