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激发培训消费活力,与治理学科类培训不矛盾 | 新京报评论
新京报 编辑 马小龙
2024-08-08 17:39
社会对于教育和培训行业的认知与想象,也是该刷新了。

▲某地一学校学生在进行足球训练。图/新华社


日前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关于“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中提到教育和培训消费,被市场解读为利好。不少人认为,这是教培行业再次迎来了春天。


“双减”和禁止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大背景下,关于教育培训行业的政策动向格外受关注。但很显然,这次一些分析将激发教育和培训消费等同于学科类校外培训的“解禁”,又是一种误读。


事实上,文件关于“教育和培训消费”的说明中,主要强调的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及非学科类优质公益课后服务购买等内容,这与最受关注的校外学科类培训可以说是完全不搭。


公开信息显示,就在这个暑期,多地教育部门都继续发文强调严禁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并且不少地方还公开了对违规校外培训的查处情况。


就此来看,从激发教育和培训消费活力中去“捕捉”校外学科类培训监管放松的信号,未免过于一厢情愿了。这不仅可能会给一些家长和相关从业者、市场主体带来误导,也会影响到政策本身所致力于传递的善意。


正如有专业人士指出的,“双减”政策中提到的“教培”主要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培训,而此次《意见》中提到的“教育和培训”,则主要是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非学科类的培训。换言之,政策的本意,应该是要促进后一类教育和培训的发展。这既是一个可以挖掘的消费空间,实际也为教培行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一些教培机构的转型,完全可以从中寻找机遇。


长期以来,说到教育培训,社会主流话语体系中,似乎很容易将之狭隘地等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这是因为,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这类培训的社会参与度、话题度最高,市场活力也最突出。


但实际上,教育培训行业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像非学科培训、职业技能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都属于教育培训,在今天都有着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据此,社会对于教育和培训行业的认知与想象,也是该刷新了。


退一步讲,激发教育和培训消费活力,与继续坚持对校外学科类培训的严管,其实也并不矛盾。前者是要侧重于满足更多个性化的教育培训需求,后者则是要继续服务好“双减”,降低教育“内卷”“内耗”。


甚至可以说,当社会把过多的精力、资源等都投入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培训中,不仅与“双减”的要求形成冲突,其实也在抑制更广阔的非学科类培训的发展空间和消费空间。


当然,在“双减”政策执行已数年的今天,社会对于校外学科类培训的政策变化依然表现得高度“敏感”,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还是值得玩味。


一方面,这或表明家长和培训行业的市场主体,对于“双减”政策的执行定力,依然还抱持着一种观望态度;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学科类培训确实还是一些家庭的“刚需”选择,一些“隐形变异培训”,也仍旧不同程度存在。


这种局面的出现,其实并不让人意外。毕竟,社会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都需要时间。同时,只有相关教育改革与“双减”政策的执行同步,方能最大程度消解社会“卷”学科类培训的动力。


就此来说,在全盘总结相关政策执行效果和吸纳学校、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科学检视学科类培训行业的监管是否仍有优化空间,或同样值得政策设计者予以关注。


撰稿 / 吴振(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李立军

相关推荐
【金豆新闻】“一刻钟” 圈出美好!豆各庄便民生活圈打造“五宜”幸福方程式
新京号
共朝美好 暖阳相伴 | 党建引领促蝶变!太阳宫乡以“四乡”建设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新京号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通报,对做好二季度工作进行部署
新京号
连锁品牌频“翻车”,餐饮加盟为何成为食安“重灾区”?
商业
事关收入、休假、生育、医疗、住房……《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来了!
新京号
头条 | 重磅!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
新京号
事关工资、休假、育儿补贴等,中办、国办重磅发布
新京号
重磅!《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公布,涉工资、育儿、休假等
新京号
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第一看点
财政部发布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