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8年育出荞麦新品种 成果转化创造新产业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2024-08-07 23:56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历时8年,选用国家作物种质库中唯一一份易脱壳材料,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育成高产、广适、易脱壳的苦荞新品种。近日,该品种正式完成成果转化。


新品种“中荞121”。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供图


荞麦起源于我国,具有降血脂和抗血栓等较高保健价值,是一些高海拔冷凉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对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荞麦常年栽培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年均总产量超过120万吨,占全世界的40%,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产值规模达千亿。


传统的荞麦品种不易脱壳,这成为产业发展的难点之一。据了解,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周美亮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利用多种荞麦种质资源,其中包括国家种质库中唯一一份具有易脱壳性状的种质资源,历时8年,育成新品种“中荞121”,具有高产、广适的特点,并融合了当前荞麦品种缺乏且产业急需的易脱壳特性。该品种无须高温蒸煮脱壳,可以最大保留苦荞的营养价值,有利于推动苦荞全谷物加工利用。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周文彬表示,“中荞121”是面向荞麦产业急需的突破性易脱壳品种,是我国荞麦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


新品种落地转化将有助于延长荞麦产业链,推动“小杂粮”长成大产业。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认为,农作物的易脱壳性状是在漫长的农耕历史中经历人工驯化的结果,该品种的育成实际上加速了荞麦人工驯化的进程。该品种的落地转化将有助于延长荞麦产业链,拓宽消费场景,推动“小杂粮”长成大产业。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曹永生也表示,荞麦作为特色产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张彦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门头沟区与清华大学签署人才合作协议
新京号
权威发布|我市召开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
新京号
社会资本进博物馆、12商圈启动改造,北京发布157项重点任务
北京
依托“小组团” 释放“大能量”——伊里其乡小组团援疆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新京号
红旗文稿 |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新京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
第一看点
北京市代表团开放团组,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京号
北京市代表团开放团组,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京号
北京市代表团开放团组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殷勇、夏林茂、雷军等代表答记者问
北京
持续开展“五提”行动 着力构建“五零”服务 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