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讲堂邀请公众参与文化讲座
新京报 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磊
2024-08-03 19:05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8月3日,中山公园举行来今雨轩讲堂活动,专家讲述了北京中山公园向公众开放的历程和建筑特色。此次活动招募了30名观众免费参加。

 

今年是北京中山公园对公众开放110周年。回顾中山公园开放历程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金磊说,1913年春,负责天安门内外指挥事宜的时任交通总长朱启钤带人到社稷坛丈量场地,因当时皇家祭祀活动已不再举办,古柏参天、环境清幽的社稷坛已一片荒凉,他认为,破败的社稷坛是改建为大众公园的绝佳地。1914年,顺时代之变,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社稷坛在朱启钤的精心规划组织下,辟为北京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城市公园。1915年建成的来今雨轩是中山公园的“名流据点”,名人在此写作、会友、尝鲜,鲁迅就是在这里翻译《小约翰》的。

 

据金磊介绍,中山公园建筑类型丰富。商业建筑是公园近代化、商业化的标志之一,来今雨轩作为商业建筑,其茶座是老北京茶馆的延续和改进。在展览建筑方面,合院形制的水榭、传统民居形制的四宜轩在民国时期是公园内重要的艺术展览之所。唐花坞模仿西方温室建造,其建设过程是北京近代建筑技术发展的见证。同时,园内建设了大量文教建筑空间,如卫生陈列所、图书阅览室等教育建筑和室内外体育场所。中山公园内景观亭等建筑,兼具游憩、观赏、展览等功能。公园呈现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具备多元性和包容性。

 

去年,北京中山公园入选第七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其入选的科技文化价值包括,在社会文化需求上,它是让公众可以自由出入的大众乐园;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它成为城市中心维护纯净环境的“城市绿肺”;在文化艺术品质上,它成为建筑与园林兼得的城市文化地标。

 

记者了解到,此次讲座是来今雨轩讲堂今年6月揭牌后的第二次活动,未来讲堂将常态化举办文化沙龙等活动,传播中山公园百年故事。

 

编辑 张磊

校对 卢茜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北京多家公园春花进入最佳观赏期,清明假期还有这些活动
北京
‌清明假期首日,北京市属公园接待游客58万余人次‌
北京
北大教授夫妇,一生相守在书房
新京号
北京发布5条中轴线游学主题线路,邀全国学生“游学中轴”
教育
冬季也可赏花,80余盆兰花亮相中山公园蕙芳园
北京
2025年,北大社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书!?
新京号
当北大教授走进「酒吧」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春节特刊暨2月文艺资讯丨新春舞台奏响华彩乐章
娱乐
文化探访研学微综艺《课本里的东城》开机
北京
赏秋花、夜游园,北京市属公园国庆假期活动来了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