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海上游牧族:莫肯人的守望和遗失
文明杂志
2024-08-02 09:36
进入文明杂志阅读更多内容

 

文、图/苏菲·奥尔森 (Sofie Olsen)

 

岛中乐园  栖息之所

 

安达曼海的东侧,有着中南半岛沿海最大的岛群——丹老群岛,也称墨吉群岛。它囊括了周围900多个大大小小的海岛,面积约3500平方公里。这个地方就像是被世人遗忘的一方净土,亦是一些人口中的“地球上即将消失的美景之一”。

 

这处世外之园便是被称为“海上吉普赛”的族群——莫肯人的家园。依傍着大海生活了成百上千年的他们,一直以来过着自给自足的半游牧式生活,可谓与世无争。多数莫肯人没有国籍也没有身份证,泰国政府认为他们是穿越国境的流浪者,不承认其居民身份。据说曾有几个莫肯人由于受雇于泰国人,几经努力后得到了泰国身份证。但这毕竟是少数,莫肯孩子多在岛上出生,对他们而言,岛即为家,无论是否得到外界的身份认同。

 

 

莫肯人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南岛语系,这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各海岛上的一种语系。他们信奉自然界存在神灵,都是万物有神论者。莫肯人在生病时,首先想到的是去找巫师,他可“通灵”向神灵祈求让病者祛病康复。从前,莫肯人也会去采摘草药自己医治,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莫肯人开始服用现代药物。每年他们会举行“龙棒”魂灵庆典,据说这个庆典会持续三天,载歌载舞之余,巫师还会预告来年的运势。过后,他们将自己亲手做的小型船模放入水中,顺流飘走,载走厄运,是为祈祷平安吉祥之意。

 

海 上 传 奇

 

这个有着尼科巴鸽子和红树巨蜥的群岛由五个小岛组成,只有约33平方公里。同行的是一个专门研究莫肯族的专业团队。团队的领队,同时也是身兼导演的诺曼·雅勒·维克之前就对这个神秘族群颇有研究,而后历经五年拍摄,他把这些内容集结起来制成了一部纪录片——《海上传奇》。

 

时至今日,莫肯人是唯一依然选择在本族群的船上(卡邦船)度过一生的民族。诺曼想把这个族群的故事向世人呈现,并希望有识之士能从中悟出人类发展的正途。这部纪录片在2014年欧洲纪录片电影节和挪威短片电影节上均获奖项。其中的主角,莫肯人胡克,也成为诺曼的好友。事实上在拍摄初期,莫肯人的防备心理让他们非常排斥外族人,但基于对自己族群文化保护的思考,他们渐渐卸下心防。虽依旧沉默,但也表示了肯定和支持。

 

 

水中精灵  天生泳者

 

之前我看过一张莫肯孩子的照片,他的瞳孔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灰白色的眼眸好似清泉,又如星空,纯净却耀眼。

 

据说莫肯族的孩子们在学会走路前就先学会了游泳,虽有夸大嫌疑,但海中畅游对他们来说简直易如反掌。大海是他们的栖息和生存之地,水下世界中一切动植物,他们既喜爱又熟悉。他们保持了最原始的潜水方式,不需借用任何辅助器具便可潜入水下二十多米,待上十几分钟也毫无问题。他们的泳姿与其说是像鱼一般,倒不如说就是一条鱼,与海相融,灵活自在。

 

 

早先就听闻莫肯人眼睛异于常人,即便是在深水中一切也是清晰可辨,视力绝佳。瑞典隆德大学的安娜·吉斯林曾组建过一支科学小队到达苏林岛,对莫肯族的孩子进行了一些测试。她发现这里的孩子视力普遍都好过欧洲儿童,在数百年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他们学会在水下自动调节眼球对环境的适应力。

 

众所周知,光线暗淡,瞳孔会自然扩大,以便让更多的光线摄入,而在水下如此阴暗的环境中,瞳孔更应该扩大。但相反的是,莫肯孩子的瞳孔变化却并未遵循这个常理。每当潜伏到水下,他们的瞳孔总会自然收缩,却让他们看得更清,很多水下生物在他们面前无处遁形。但对于将这一特点是归结于遗传或是环境影响,两者谁占的比重大,很难有个定论。

 

 

偶尔他们也会戴上自制的护目镜潜水,大多是用废弃的眼镜(也有用玻璃瓶上的玻璃)、木头、橡皮筋以及树脂做成。虽简易,但对于深谙水性的他们来说已经足够了。鱼叉和削尖的竹竿都是他们捕猎的武器,细长的竹子即便在深水里也使用得游刃有余,毫不费力。各种鱼类、贝类、甲壳类的海洋生物,一击即中,毫不费力。

 

虽然女子也擅长游泳和潜水,但平日里一般由男子负责出海打捞。退潮时,很多贝类、海胆之类的海洋生物会被冲上岸,妇女和孩子们便带上自家编织的竹篮(有的已经换成了塑料桶)、小匕首,驾船去附近的小岛上捉小螃蟹、蛤蜊或者挖沙虫等。捡到的留下一些供家人食用,另一些则晒干后出售,换取米和油,或是其他生活必需品。有时,他们也会在周边森林里采集一些食物,如蜂蜜、野生的果子等。

 

 

相 伴 母 亲 船

 

这些岛民常年过着一种渔猎式和采集式的生活,陪伴他们的还有他们的“家”——卡邦船(也可译作科旁船)。这种轻便简易的小艇长约十米,亦为莫肯人的“母亲船”。老一辈的族人一年中有超过九个月的时间都居住在船上,大半辈子与之相伴,每一艘船只就是一户人家。

 

卡邦船船身一般用木头制成,并且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树适合用来制造卡邦船,再用竹钉将其固定住,加以藤索捆绑便成。经凿刻后船尾成交叉状,船篷则用经过干燥的棕榈叶子做成。莫肯人认为若木头不够平整光滑,船是会“生病”的。所以精心挑选那些挺拔、少有瑕疵的树木为造船材料是关键,砍树之前为感谢自然的馈赠而举行的拜神仪式也是必不可少。

 

船上一般会分隔出卧室和厨房,莫肯妇女把森林里采摘到的露兜树叶浸泡、晾干之后编织成床垫,甚至做成柜子、箱子等。除了在季风气候或是天气较为糟糕时他们才会暂住岸上的小屋,平日里生活起居都在船中度过。不过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已经少有莫肯人住在卡邦船里了。很多船只在2004年印度洋的那一场大海啸中都被损毁,政府出资为莫肯人修建了一些房屋,但他们并不喜欢陆地上的生活。

 

 

1981年,苏林群岛又被泰国政府指定为国家公园,他们无法使用其中的树木造船。现在,他们选择长尾船作为他们的“新家”,这种船只一般使用旧汽车的发动机作马达,船篷也由原来的棕榈叶变成了防水油布,就连引擎帆也用的是防水油布。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莫肯人古朴平静的生活已被打乱。

 

黯然失色的岛屿

 

丹老群岛上人口并不算多,未对外开放之前,鲸鲨、蝠鲼、蓝枪鱼、燕以及一些难见的蟹虾,五色缤纷的珊瑚礁,各种珍稀海洋动植物都能寻觅到。而今,这里也因其清澈洁净的海水逐步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潜水基地。

 

多年前,任谁踏足此地,无不赞叹其景色之美和海洋生物之丰富,但如今,诸如蝠鲼和青枪鱼数量都在逐渐减少。由于气候变化及周期性的厄尔尼诺现象而引起的海水变暖,已经造成了此处大面积的珊瑚礁被“漂白”,失去营养物质的来源和色彩,对其繁殖和生长伤害巨大。还有一些国际大型企业,由于商业利益的驱驶大量捕杀此地的海洋生物,还在岛上留下了很多垃圾,脏乱不堪,状况颇为令人忧心。

 

 

莫肯人如今面临着诸多问题,诸如种族歧视、与原有环境和传统习俗的分隔渐远、被主流社会同化,甚至于遭到缅甸边防士兵的枪杀或逮捕等。胡克曾说,他更倾向于选择生活在父辈的那个时代,日出捕捞,日落归家,过着最朴素简单的生活,而不是像现在,不仅逐步失去自我,还很难找准新的定位。但他也坚信,莫肯人的故事远未结束,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他们能否找回自我,也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6.01月刊

来源:文明杂志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美军撤离,再次印证了阿富汗是“帝国坟场”?
文化
杉山正明:蒙古帝国给后世的内陆帝国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文化
大航海时代前的博物学:中西方之间如何想象异域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