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荣耀与悲情》|每日一书
新京报 编辑 王铭博 刘亚光
2024-07-29 12:06
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面对诸多无可改变的限制,自我意识、个人价值还值得追求、坚持吗?7月我们选出的16本书中,不少书籍都从各自的角度给出回应。

《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荣耀与悲情》,作者:宋明蔚,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单读,2024年6月


推荐理由:


在现代登山运动中,喜马拉雅式登山和阿尔卑斯式登山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相比较之下,阿尔卑斯式登山更强调登山者的自给自足,他们凭借较为简单的设备,以相当快的速度挑战难度很大的山峰。处在公众视野中心的,往往是大型、官方,甚至带有政治属性的喜马拉雅式攀登。与之相对,无数的自由攀登者只是默默地挑战自身的极限。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有的人从清华这样的名校肄业,有的人失去高薪工作、居无定所,还有的人与家人矛盾重重。非虚构写作者宋明蔚的这本书,正是为这个隐秘的群体立传。正是他们,书写了中国过去二十年来最壮丽的登山史诗。


任何曾经为某种超功利的目标燃烧过自己的人,都会发觉本书的迷人。登山者的故事不仅仅关于攀登,更关于人类超越自我的激情,以及其与“安全”的关系。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两名登山者马一桦和刘喜男在一次攀登的过程中遭遇意外,刘喜男不幸身亡。此后,相关的论坛开始不断对同行的马一桦进行攻击,有人质疑其攀登策略,有人责备其没有尽力救助。即便极力自证清白,马一桦仍然感到身心俱疲。刘喜男朋友对此的一段评论引人深思:主流文化永远需要刘喜男这样的攀登者,但仅仅是在它需要的瞬间。主流文化永远是自私的,像这样永不低头、执着向前的攀登者,注定会成为主流文化的牺牲品——他的死亡,会成为主流文化炫耀自己价值观的功勋章。


这种主流的价值观,是安全,或者是形式上更为崇高的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不可能回避的一系列问题是:有时候,挑战极限与尊重生命之间确实存在张力;活出自我,与承担责任之间,也难免冲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也都感受着来自自我与来自社会价值观两端的拉扯。自由攀登者的故事,交织着荣耀与悲情,也牵动着我们对这种拉扯的思考。


撰文/刘亚光

编辑/荷花 张瑶

校对/贾宁

相关推荐
亚当·斯密时代的苏格兰是什么样的?
文化
2024,走入世界“不确定”的深处
文化
金庸笔下的侠女,真的只为爱情存在?
文化
从“铁与血”到“阳光下的地盘”:德意志帝国的殖民冒险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